【药物组成】白芷、山柰、干姜、五加皮、肉桂、落得打、荆芥、毛姜、防风、老鹳草、樟脑、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马钱子(砂炒)、公丁香、冰片、薄荷脑、冬绿油、颠茄流浸膏、云香膏。
【功能】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作用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和关节、肌肉酸痛及伤筋等。
【用法用量】外用贴患处。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1.瞳孔散大。
2.过敏性紫癜:患者,男,20岁。因发现皮肤出血点伴腹痛、呕吐、发热、黑便5天,于2002年4月25日入院。5天前患者因跑步脚扭伤,用伤湿止痛膏贴右足,1天后出现全身肌肉酸痛,发现皮肤有出血点,以双下肢及臀部为主,伴腹痛、呕吐、发热、黑便,无黄疸、黏液血便等,未服用及外用其他药物。1天来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加剧,来院就诊(此时已去除伤湿止痛膏)。查体:血压130/90mmHg,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上腭部可见多个出血点,咽充血,双肺底呼吸音粗,心率75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全腹有轻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下肢伸侧及臀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紫癜,呈紫红色,略高于皮肤,四肢肌肉压痛。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治疗4周后,出现面部、双下肢及全身低垂部位高度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1.7×109/L,中性粒细胞0.90,血红蛋白110g/L,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尿常规红细胞(+++)、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16.5g/d,凝血4项正常,肝功能总蛋白39.0g/L,白蛋白17.8g/L,尿素氮13.0mmol/L,血脂低密度脂蛋白4.16mmol/L,补体C30.62g/L,C40.28g/L;骨髓细胞学检查正常,腹部平片提示腹水、不完全性肠梗阻、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胸腹部B超示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膀腔壁水肿。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混合型(腹型、继发性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给予抗凝、降脂、减轻尿蛋白、营养及支持对症治疗,3周后水肿基本消退,复查血常规示正常,后给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至2.5g/d,白蛋白升至35.8g/L,住院6个月后症状缓解痊愈出院。随诊半年未再发。
【注意事项与禁忌】
1.皮肤破损、糜烂、有化脓者禁用。
2.皮肤病者禁用。
3.孕妇禁用。
【分析与评价】伤湿止痛膏是一种很常用的外用药,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主要起祛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不良反应少,对其过敏者少见。若在临床使用时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另外,有使用后出现瞳孔散大的报道,因此青光眼患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