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如果出现不凝固,引起的原因是比较多的。如果凝血因子出现问题,会导致血小板不凝固,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血液疾病,当然如果肝胆出现问题,也可能会引起血小板不凝固,根据不同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时候,一定要加强护理,具体的病情。
血小板不凝固怎么办
①执行造血系统疾病护理常规。②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③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避免进食较硬的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有消化道出血时,应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禁酒。④心理护理上注意使病人保持镇静,避免情绪过度紧张而激发或加重出血,必要时可给予镇静剂。⑤加强必要的防护,避免创伤而引起出血。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免加重皮肤紫癜。
⑥进行医疗技术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或穿刺及肌肉注射。必须注射时,局部应加压止血,以免形成皮下血肿。注意禁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右旋糖酐等,忌用一切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磺胺炎、解热止痛药、奎宁、奎尼丁、氯丙嗪、地高辛等。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对急性型与慢性型发作期的病人应随时注意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的出血倾向。如有大量出血时,应及时对症处理与通知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应有专人护理,定时测量与记录血压、脉搏、呼吸。有休克时,执行休克护理常规。⑧春、夏之际易发本病,病人出院时应嘱其注意避免受凉、感冒,以免诱发发作。
病因
(1)免疫因素:目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已公认与免疫有关,并且认为体液免疫是其中心环节。已经证实大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其中特别是PAIgG与PAC3增多,从而在血小板表面固定IgG抗体分子的Fc片断在补体C3b受体相结合,使血小板被吞噬破坏,或是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相关抗原相结合,在补体C5~C9的作用下,使血小板直接溶解破坏。(2)脾脏因素:已证实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大多数血小板在脾脏破,切脾后,其血小板计数可迅速增加,骨髓巨核细胞恢复正常,且多数病人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有所下降,临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好转。表明脾脏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关。(3)血小板功能也存在异常。(4)毛细血管缺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的毛细血管脆性增高,但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在血小板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出血症状可有明显改善,说明毛细血管缺陷与本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