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人参10g白术9g茯苓9g山楂12g神曲9g半夏9g陈皮6g连翘6g萝卜子6g甘草6g。
【组方依据】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包括消化饮食和运输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入胃,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还必须通过脾的运输布散而输布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皮毛、筋肉等组织器官。因此,所谓脾主运化,实际上就是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只有脾气健运,消化吸收运输饮食水谷精微的功能才能旺盛,反之则会引起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及其他气血不足的病变。但是引起脾胃损伤,导致脾虚的原因很多,饮食失节,恣啖酒肉油腻之品是其常见原因之一故《素问·痹论》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即指此意。保和丸则为治疗伤食之方,饮食得以及时消化,则可保脾运功能正常。故以此二方相合,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宽胸利膈,清热祛湿作用,可使脾气健旺,饮食得消,积热得去,诸症自除。
【方药分析】方中人参甘温,扶脾养胃,补中益气;术温,健脾燥湿扶助运化;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和中止泻,合白术以健脾渗湿;楂可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陈腐之积;萝卜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合山楂、神曲可消各种食物积滞;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食积易于化热故又少佐连翘以清热散结;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并可调和诸药。合方共成健脾益气,消食化积,清热利湿之功。
【用方指征】临床上以面色萎白,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大便溏薄,舌淡苔厚腻,脉滑或脉细无力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急性胃肠炎
临床上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为水样,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为其主症,伴食少呕恶,身倦乏力,口干11苦,腹满胀痛,腐吞酸,舌淡苔厚腻,脉滑者可使用本方治疗。
2.小儿厌食症
以纳食减少或不思饮食为主要表现,伴呕吐溢乳,口中有乳酸臭味,腹胀不舒,大便酸臭,或呕吐酸腐食物残渣,腹部胀痛拒按,舌苔厚腻脉弦滑或指纹紫滞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3.慢性结肠炎
以腹胀、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伴食欲不振,面色少华,四肢乏力,嗳气酸腐,大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甚则完谷不化口苦心烦,舌淡边尖红,苔白厚腻,脉弦滑者可使用本方。
4.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临床上以腹部胀满或胀痛不适纳差厌油,身倦尤力,面色晦暗,大便不实或腹泻,口干口苦,声低懒言,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者可投本方。
5.十二指肠壅积症
临床上以上腹部隐痛、腹胀痛不适和恶心为主要表现,有时可突然起病,餐后有喷射状呕吐,吐出宿食或胆汁,症状可与体位有关,多伴有嗳气酸腐,恶心肠鸣,面色娄白,身倦无力,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6.慢性胆囊炎
临床上以上腹部胀满隐痛不适,纳差厌油,嗳腐呕恶,身倦乏力,面色萎黄少华,口苦心烦,夜寐不宁,舌淡苔薄白腻,脉弦细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7.慢性痢疾
临床上以痢疾日久,致脾胃气虚,症见下痢频频,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身倦无力,面色萎白无华,舌淡苔白脉弱者可以本方治疗。
【临床报道】王伟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较好疗效。基本方用党参、白术、茯苓、香附、焦山楂、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陈皮法半夏、生姜、砂仁、甘草偏于脾虚不运者加重党参、自术用量;食积不化重者加重山楂、神曲、谷芽、麦芽用量;腹胀者加重香附砂仁、陈皮。并举一典型病例。患儿3岁,辨证属脾虚气滞,运化无力,方用党参10g,香附9g,谷芽麦芽、鸡内金各8g,白术、茯苓、山楂、神曲各7g.陈皮4g砂仁、法半夏各3g,甘草2g,生姜3g服1剂后已索要饭吃,数剂后痊愈后随访个月,饮食如常,精神状态良好
【临床体会】本方在临床上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凡属脾虚食滞者均可应用在治疗慢性胃炎时,如纳呆明显加鸡内金肝气不舒?痛加延胡索川楝子或合四逆散;嗳气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脘腹胀甚者加大莱菔子用量,并可加青皮;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大便十结,数日一行者,加枳壳、熟大黄;嘈杂者加黄连;口苦泛酸者合左金丸;心下痞满甚者加枳实;大便隐血或便血加白及、生地榆等。治疗肝病时,食积湿滞重者加旋覆花枳实、厚朴、鸡内金;呕恶者加竹茹、藿香、白豆;便溏乏力者加扁豆、薏苡仁、葛根;气血瘀滞者加瓦楞子、牡蛎、丹参;胁痛加全蝎、郁金、川楝子;肝掌、蜘蛛痣加丹参泽兰、红花;湿热内蕴加虎杖茵陈、黄芩;小便短少、水肿腹满者加赤小豆、栀子、葫芦等,常可取得理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