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酵素的起源
二、酵素的发展史
酵素的起源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L.Spallanzani,1729~1799)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去。过一段时间他将小笼取出,发现肉块消失了。于是,他推断胃液中一定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但是究竟是什么物质,他并不清楚。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T.Schwann,1810~1882)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了胃的消化之谜。
1926年,美国科学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们相继提取出多种酶的蛋白质结晶,并指出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T.R.Cech,1947~)和奥特曼(S.Altman,1939~)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1997年美、英、丹麦三位学者因对酵素可以储藏并转化动能做了先驱性的研究而同获诺贝尔化学奖,其中波伊尔博士更指出酵素就好比细胞的货币,再次证明了酵素对人体的重要性。
酵素的发展史近几年,“酵素”一词开始风靡全世界,人们初听这个词语的时候有些迷茫、有些好奇,义有些畏惧,它究竟是什么新生事物?
其实,酵素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它就是“酶”,只不过酵素是酶的旧称,它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类发现了,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人类命名了。
4000多年前,夏禹时代的人利用酵素酿酒;3000多年前,周朝就掌握了制饴、制酱技术;2500多年前,春秋战同时期就开始用麴(菌)治病,可以说,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如何利用酵素的催化作用了。
19世纪初,人们就知道食物要在胃内消化,用植物提取物能将淀粉酶转化成糖,但是却并不了解这里面的机制。
1833年,佩恩和帕索兹从麦芽的水的抽提物中用乙醇沉淀得到了一种能供淀粉水解生成可溶性糖的物质,称其为淀粉酵素,初步触及了酵素本质的问题?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提出乙醇发酵一定要在活细胞中进行,而且将这种发生催化作用的物质取名为酵素。
1878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酶的概念。
11年之后,另外一位科学家用酵母提取物完成了酒精发酵,证明这种物质并不一定要在活体中才可以发挥催化作用,将其提取出来在体外同样能进行催化反应。
1926年,美国科学家J.B.萨姆纳第一次从刀豆中分离出脲酶,而且用其制成了结晶,证明酶是蛋白质。
1982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切赫和后来的奥尔特曼发现少数核糖核酸有催化活性,同时将这种具有催化活性的RNA称之为Ri-bozyme。两人共同获得了198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