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农业技术不断发展,人们随时可以吃到各个季节、各个地域的蔬菜水果,只要舍得花钱,就没有买不到的食物。其实,这并不是保养体质的最佳方法,更是与益寿延年背道而驰。这是因为,其一,反季节蔬果不是顺应天时而生,不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其二,反季节食物大多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因为违反了时令,生长周期会与当令食物有差异,营养成分也会有差异,吃这样的食物会加重肝脏的解毒负担,久而久之也容易诱发体质偏颇。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如四时气候更替、昼夜晨昏、日月星辰运行、地理环境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而各色食物也会随着大自然的变化完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瓜熟蒂落这一过程。所以,我在此提醒读者朋友,切莫违背自然规律,饮食以多吃些当令食物为佳,适应四季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才能令体质不发生偏颇,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倘若平日的饮食吃厌了,偶尔尝鲜买些反季节食物,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不可经常如此。
民间俗语有这么一句: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认为这句话用在食物的选择上未必在理。中医饮食“地域论”中提出,当地的食物最养人。这是因为,地理纬度、气候、植被、栖息动物群的不同,食物有地区差别。从饮食发展史来看,先有东、西、南、北中之分,后又以秦岭至淮河流域为界分南北,形成“南稻北栗”的特点。再从食物的味道上来说,因各个地区的气候、习惯不同,又形成了“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区域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也造就了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例如,蒙古族的白食、红食;藏族的推席、青稞酒、酥油茶、藏北三珍;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饭、竹烧鱼;维吾尔族的馕;壮族的黑米饭等。
在《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记载: “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其病生于内;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大致意思是说,各个地域的人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当地人易患某些疾病。饮食若不遵从“地域论”的观点,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者会诱发或加重疾病,这也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俗语。
我们暂且抛开这些理论,就拿我的切身感受来说吧。有一次,医院派我去四川学习,学习时间一个月。我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到了四川以后,很多方面都不适应,特别是饮食。众所周知,四川人喜辣,无辣不欢,几乎每道菜里都有辣椒。就这样,我们入乡随俗吃了一个月的四川菜。学习结束回到家后,胃痛难忍,口舌生疮,原因很简单,长期食用辛辣食物,导致体内火热上炎,进而影响胃肠功能。
在此我特意强调一下,吃当地食物是养体质、保长寿的重要法则。对于那些在饮食上喜欢“猎奇”的朋友,不要总想着吃尽天下美食,对本地食物不屑一顾。殊不知,这是一种舍近而求远的做法,且容易令体质发生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