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中成药有哪些?胁痛中成药大全

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的疾病。本证多由情志抑郁、暴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阻络痹;或气郁日久,外伤负重,气滞血瘀,阻塞胁络;或外感湿热疫毒,邪郁肝胆,肝失疏泄,脉络阻滞而致。西医多种疾病可出现胁痛,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病、肋间神经痛等。本病之治,须辨外感、内伤与证候虚实。外感胁痛,多因湿热病邪为患,应以祛邪为主,利湿清热解毒;内伤胁痛,多因气滞血瘀,应以理气疏肝,祛瘀通络为主;若因肝血不足所致,则应滋养肝肾,养血柔肝。

(1)肝气郁结证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不舒,时欲叹息,随情志波动而增减,饮食减少,舌苔薄白,脉弦。

选药首选舒肝止痛丸,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口服,浓缩丸,1次4克,1日2次。此药理气活血,孕妇慎用。若血虚有热者,可服加味逍遥丸,以舒肝健脾,清热养血;1次6克,1日2次。若肩背窜痛,手足麻木者,可服平肝舒络丸,以平肝舒络,活血祛风;1次1丸,1日3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亦可根据病情酌服逍遥丸、舒肝丸、柴胡舒肝丸等药。

胁痛中成药有哪些?胁痛中成药大全

(2)肝胃不和证

症状胸胁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舌苔薄腻,脉弦滑。

选药首选舒肝健胃丸,以疏肝和胃,导滞和中;水丸,口服,1次3~6克,1日3次。若脘腹胀甚者,可服舒肝平胃丸,以疏肝平胃,行气消滞;水丸,口服,1次4克,1日2次。或服舒肝和胃丸,以疏肝解郁,和胃止痛;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若两胁胀满、四肢抽痛者,可服秘制舒肝丸,以舒肝理气,活血止痛;蜜丸,口服,1次1丸,1日2次。此药行气活血,孕妇禁用。

(3)肝胆湿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赤目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选药首选茵莲清肝合剂,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合剂,口服,1次50毫升,1日2次,服时摇匀。此药清热利湿,忌食辛辣油腻之物。若胁肋脘腹痛甚者,可服利胆片,以疏肝理气,清热止痛;口服,1次6~10片,1日3次。若脘腹胀痛,便秘者,可服胆宁片,以行气止痛,清热通下;口服,1次5片,1日3次,饭前服用。若有胆囊炎、胆结石者,可服胆乐片,以理气止痛,利胆排石;口服,1次4片,1日3次。

★特别提示

治疗胁痛,先辨外感、内伤。外感者,起病较急,出现发热恶寒表证,同时伴有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内伤者,起病较慢,没有表证,多由肝郁、瘀血、痰火等引起。其次辨胁痛性质,疼痛走窜不定,时痛时止者,多属肝郁不舒,气阻络痹所致;疼痛重着,固定不移,触痛明显,持续不已者,多为湿热结于肝胆,肝胆疏泄功能受累所致;隐痛为主,绵绵不绝,疲劳加重,按之较舒者,多属肝血不足,络脉失养所致;刺痛为主,痛有定处,触之坚硬,间歇发作,入夜加剧,多为气滞血瘀,经脉不通所致。在临床上,很多胁痛患者往往是虚实互见,故治疗应统筹兼顾。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