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沧海何茫茫,天地百宝皆中藏。
牙须甲角争光锌,腥风怪雨洒幽荒。
珊瑚玲珑巧缀装,珠宫贝阙烂煌煌。
泥居壳屋细莫详,红螺行沙夜生光。
负材自累遭刳肠,匹夫怀璧古所伤。
浓沙剥蚀隐文章,磨以玉粉缘金黄。
清樽旨酒列华堂,陇鸟回头思故乡。
美人清歌蛾眉扬,一酹凛冽回春阳。
物虽微远用则彰,一螺千金价谁量,
岂若泥下追含浆。
《鹦鹉螺》·宋·欧阳修
物种基源
鹦鹉螺为头足纲鹦鹉螺科的肉,又名鹦鹉嘴螺,因古人曾用鹦鹉螺制酒杯,故名“杯螺”,以个大、鲜活、体壮无异味者佳,主产我国西沙群岛、南沙诸岛及台湾海峡。生物成分据测定,每100克鹦鹉螺的肉含热能91千卡,水分75.6克,蛋白质12.6克,脂肪0.9克,碳水化合物8.2克,灰分3.1克及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E,还含微量元素钾、钠、钙、磷、镁、锌、铁、锰、铜、硒等。全体还含NADH'——苹果酸脱氢酶等。
食材性能
1.性味归经
鹦鹉螺,味甘、咸,性冷;归胃、肝经。
2.医学经典
《海药》:“镇静安神,解毒。”
3.中医辨证
鹦鹉螺,清热解毒、清心安神、清肝明目、利尿消肿,对热痢、惊悸心烦、头晕头痛、热毒目翳、鼻渊头痛、小便不利者有食疗促康复之效。
4.现代研究
鹦鹉螺,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对肝脏有益,可以降低人体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含量,并能安神补血,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又能抗凝血,阻止血栓形成,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食用注意
(1)鹦鹉螺肉性寒凉,脾胃虚寒者慎食。
(2)鹦鹉螺不宜多食,多食不易消化,特别是老年和儿童食之适可而止。
传说故事
海底天文学家
鹦鹉螺和乌贼、章鱼都属于头足类(它们的脚都生长在头上),但身体的构造不同。乌贼和章鱼属于自由游动的动物,因为少背着个沉重的壳不会妨碍快速游动,所以它们的外壳早已退化,变成包在体内的轻飘飘的小片,而鹦鹉螺却背着一个美丽闪光的硬壳,这是因为它是在海底过着底栖生活。古老的头足类都像鹦鹉螺一样背着壳,可是它们的绝大多数都已灭绝,只有鹦鹉螺幸运地生存了下来。
鹦鹉螺的壳,在灰白色的衬底上,缀着橙红、浅褐的花纹。壳内分隔成许多小室,最末的一个房间是它居住的地方,称为“住室”,其余的小室可贮存空气,叫作“气室”。鹦鹉螺在慢慢地成长着,小室的数目不断增加。每个新的小室筑成后,鹦鹉螺就抽出海水充入空气。它通过调节室内的水分使身体浮沉在海里。
当人们研究现今生活在海底的鹦鹉螺时,发现在小室的壁上有一条条清晰的环纹,这就是它的生长线。每个壁上都有30条生长线。但是当人们研究埋藏在地下的鹦鹉螺化石时,发现在同一地质年代地层里的鹦鹉螺,它们的生长线数目是一样的,随着地质年代推向远古,鹦鹉螺上的生长线越来越少。例如,距今6950万年前的鹦鹉螺腔内有22条生长线,3.26亿万年前的鹦鹉螺化石则只有15条生长线。以鹦鹉螺生长线来计算,6900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只需要15天。现在生活在海中的鹦鹉螺每月制造30条生长线,恰好记录着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生物学家的研究和天文学家的推算,证明了鹦鹉螺在海底默默地承担着天文学家的任务,记录着月亮在亿万年漫长的岁月里的变化,说明月亮原来离地球是近的,那时月亮绕地球一周需15天,后来越转越远了,绕地球一周需22天,现在月亮绕地球一周约需30天,将来还会远下去的。鹦鹉螺们却一直忠实地记录着这缓慢的变化。请计算一下,3.26亿万年以后,它们的室壁上将增加到多少条生长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