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类,主产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它既具有绿茶的醇和甘爽,红茶的鲜强浓厚,又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独具“绿叶红镶边”的叶底特点,茶叶泡开后叶片红绿相映,十分秀美。
我国福建、广东两地人都喜欢饮乌龙茶,特别是闽南人、广东潮汕人饮乌龙茶最为考究。由于冲泡时颇费工夫.故而被称为饮“工夫茶”或“功夫茶”。
地道的潮州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缝水,而火必以橄榄核烧取.罐则用酥罐,茶必选上等乌龙,经过复杂的程式科学冲泡,使上等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乌龙茶的品种很多,著名的乌龙茶产品有武夷岩茶、凤凰单丛、铁观音、岭头单丛和台湾高山茶等。不同的乌龙茶香气滋味各有特色。例如:武夷岩茶冲泡后茶汤橙黄清澈,香气浓郁清长,滋味厚重回甘有果味.俗称有“岩韵”;铁观音茶冲泡后,香气高雅如兰花.有“铁韵”;而广东凤凰单丛、岭头单丛则天然花香蜜韵持久、浓郁.鲜爽回甘.赋有“山韵”,十分耐泡.真可谓“三泡四泡是精华,十泡二十泡有余香”。
使用乌龙茶具最为考究的是广东潮汕人。从火炉、火炭、风扇,到茶洗、茶壶、茶杯、冲罐等,大大小小有近百种。其中泡饮乌龙茶最精致的茶具称为“四宝”。一是盛水煮水用的玉书碾(煨),又名砂铫,是特殊陶土制成的扁形的薄陶壶.一般能容水200毫升左右;二是生火烧水用的潮州风炉.传统风炉是陶质的,现代也有用白铁制成的,小巧玲珑;三是泡茶用的孟臣罐.以潮州红陶壶和宜兴紫砂壶为名贵,特好,泡出的茶叶香味持久不散、不易变质。茶壶用的时间越久,泡出来的茶叶香气也越醇厚;四是品茗杯四个,古称“若琛瓯”,是白色小瓷杯,体积相当于半个乒乓球大小,容水不过五六毫升,多用潮州、景德镇等地产品。
茶具备好后,即可开始泡茶。泡茶的水最好取上好的山泉水,水温以二沸水(即初开者)为:宜。燃料可使用硬木炭。讲究的则用橄榄核炭。
泡饮乌龙茶有一套传统的方法:泡茶前先用沸水把孟臣罐(茶壶)、茶盘、茶杯等淋洗一遍,在泡饮过程中还要不断淋洗,使茶具保持清洁和有相当的热度。然后把茶叶按粗细分开,将粗大的茶叶拨到壶流(嘴)一侧,将细碎的茶叶拨到壶把一侧,这样以免碎末堵塞壶嘴口,阻碍茶汤顺畅流出。接着即用开水冲茶,循边缘缓缓冲人,形成圈子,以免冲破“茶胆”。冲水时要使壶内茶叶打滚。当水刚漫过茶叶时,便立即将茶汤倒出,用于洗杯淋壶,这一“润茶温杯”过程俗称“茶洗”;紧接着冲进第二次水,水量约九成即可。盖上壶盖后,再用沸水淋壶浇盖,这时茶盘中的积水涨到壶的中部,这叫“内外夹攻”。如此,茶叶的精美真味才能浸泡出来。一般约2~3分钟,便适时斟茶出汤。传统的潮州工夫茶泡法,在斟茶时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轻压壶顶盖珠,中、拇二指紧夹壶后把手。开始斟茶时,茶汤轮流注入品茗杯(若琛瓯)中.每杯先倒一半,周而复始,逐渐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汤浓度均匀划一,这在潮州工夫茶泡法中叫做“关公巡城”;如壶中茶水斟完,就是恰到好处;行茶时应先斟边缘,而后集中于杯子中间,当出汤至不能形成水流时,要将壶底最浓的部分茶汤均匀斟入各个小茶杯中,最后点点滴下.此谓“韩信点兵”。这种传统工夫茶泡法,茶汤极浓,往往是满壶茶叶却汤量很少,细细品啜.满口生香,韵味十足,令人久久回味。另外,传统工夫茶的冲茶、斟茶技艺也很讲究,有“高冲低行”之说,即:开水冲入罐时应自高处冲下,促使茶叶散香;而斟茶时则应低行出汤,以免失香散味。茶水一经冲入杯内,即应趁热吸饮,此谓“喝烧茶”,稍停则色味大逊。
满开水的杯中,让其侧立,大拇指一弹动,整个杯即飞转成花,十分好看。这样烫杯之后,才可斟茶。
品饮乌龙茶也别具一格。首先,用手拿起品茗杯从鼻端慢慢移到嘴边.趁热闻香.再尝其味。尤其品饮武夷岩茶和凤凰单丛,皆有浓郁花香蜜韵。闻香时不必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来回往返三四遍,顿觉阵阵茶香扑鼻而来,慢慢品饮,则茶之香气、滋味妙不可言。每当逢年过节之时,一家人吃过饭后,按长幼辈分团团围坐,欢聚一堂,细细品吸,和风细雨,不仅有利于帮助消化,更使茶叶“和、精、清、善”的精神美德得到传承与发扬,也给家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品饮乌龙茶也有三忌,一是空腹不能饮.否则就会感到饥肠辘辘,甚至会头晕眼花,翻肚欲吐,人们说这是“茶醉”。二是睡前不能饮,否则会使人难以入睡。三是冷茶不能饮,乌龙茶冷后性寒,对胃不利。这三忌对初饮乌龙茶的人尤为重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国人推广公道壶之后.传统潮州工夫茶泡饮法中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和反复烫洗品茗杯的工序便随之被摒弃,这不得不说是乌龙茶泡饮程式的一大进步。公道壶的应用,成为现代乌龙茶泡饮法的重要环节。
根据上述乌龙茶泡饮方法的原理和要求,各乌龙茶主产地的茶人,结合当地茶叶的品质特点和饮茶习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乌龙茶冲泡技艺,其中以潮州工夫茶、闽式工夫茶和台湾茶艺最为典型。现将其泡茶程式与要求分别作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