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的,而木、火、土、金、水则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这五种物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五行学说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指导中医药膳的配伍应用,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最初的含义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包括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故《问·阴阳应象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有实际指导意义。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同时,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性。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体表、外侧属于阳:下部、体内、内侧属于阴。以人体脏腑而言,六腑属于阳,五脏属于阴,而五脏之中,心肺在上,属于阳,肝肾在下,属于阴。以人体生理功能而言,生理功能属于阳,物质基础属于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共同完成新陈代谢。这种人体阴阳相互滋生、协调,维持动态平衡的状态,被称为阴平阳秘,即机体的健康状态。平素饮食养生中,亦要顺从四时变化,调整阴阳,以预防疾病、益寿延年。而由于某些原因破坏了阴阳平衡,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即出现机体的疾病状态,也称为阴阳失调,具体包括阴阳偏盛(“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偏衰(“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和阴阳两虚。治疗时,当以调整阴阳为其治疗原则,通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法,达到恢复阴阳平衡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中医药膳理论中,运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中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联系,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根据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功能和特性,同时指导药膳的配伍和应用。因此五行学说也是指导药膳辨证配膳的哲学基础理论之一。如《索问·六节脏象论》
说“肝通于春气。”春季风气当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荣,人体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其色青,饮食上当顺应季节变化,立春后适当进食韭菜、虾仁等食物,以助肝气升发,至春分以后,肝阳渐盛,阴血相对不足,宜食菠菜、猪肝、首乌等以养肝血。
五行学说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并用五行间相生相克关系解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用来表示事物间生克关系遭到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比如,在生理情况下,五脏的功能活动相互联系,五脏之间存在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每一脏在功能上都有他脏的资助,又有他脏的制约,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亦不至于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有他脏之气滋养,如此将脏腑紧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维持着五脏间的平衡协调。正常人在饮食上亦应秉承五脏生克制化的理论,饮食均衡,五味相和,以养五脏气血,反之则致偏嗜为害,影响五脏之间的平衡。
病理情况下,五行学说也用于概括脏腑病变中某些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在疾病发生中,五脏应五时,故四时发病规律,一般是主时之脏首先受邪或发生疾病,如春季阳气升发,易发肝阳上亢之证,故宜食鸭血、猪肝等柔肝养血的食物,患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病者更应少食辛辣助阳之品,以防旧病复发:而长夏暑湿当令,易发湿邪困脾之证等,故宜食山药、薏米、茯苓等健脾利水的药食。
在疾病传变、诊断和治疗中,中医药膳学运用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以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说明脏腑间疾病相互影响的传变规律,指导诊断和治疗。临证常见的脏腑病变传变规律大体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四种情况。常用的相生规律治疗方法有滋水涵木法、金水相法、培土生金法和益火补土法;相克规律治疗方法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以肝病传变为例,肾病可以传肝,为水不涵木,母病及子,治疗上用滋水涵木法,通过滋补肾阴达到抑制肝阳的目的,如常食木耳有助于滋补肝肾,益气压;心病也可传肝,心火犯肝,为子病及母,如心火过盛,情志过极可能导致肝阳上亢之中风,而肝阳上亢之人更应注意调摄情志,养心安神;肝病可以传脾,木旺乘脾,为相乘传变,如治疗肝郁脾虚的方剂逍遥散中,在疏肝解郁、柔肝养血的同时,配伍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即为实土以防御木侮的具体应用;肝病亦可传肺,木火刑金,为反侮传变,比如暴怒之下可导致气喘息短,胸胁窜痛等病症,治以佐金平木之法,以期肺气下降,肝气调达,常用桑白皮、杏仁、紫苏等。应当指出,五行之发病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发病传变发生与否,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预防、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易病易传,脏气实则不病或难以传变,应从实情况出发,不能机械理解。
中医药膳实用技术应当根据所病脏腑部位施膳。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饮食也分五味,即酸、辛、甘、苦、咸五味。饮食五味进入人体后,各归所喜脏腑,分别滋养脏腑之气。五味对人体既可以单独发挥滋补作用,如酸养肝,苦养心,甘养脾,辛补肺,咸滋肾。对于不同的部位,根据脏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规律来调节饮食。如《灵枢》中所讲:
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故不同的病证,所食的药膳该本着彼此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补偏救弊的原则使之达到治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