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性病性梅毒疾病介绍
非性病性梅毒(地方性梅毒)(endemicsyphilis,nonvenerealsyphilis)是由螺旋体引起的地方流行性疾病,非性传播引起。人与人间的传播主要通过黏膜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饮料杯或毡制品等而被传染。最常见的是二期口腔黏膜斑。不经治疗的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个月自愈。三期损害为皮肤、鼻咽和骨的胶性溃疡。单剂量苄星青霉素治疗本病及其接触者是有效的。
非性病性梅毒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西医治疗非性病性梅毒的常规方法
1、非性病性梅毒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本病必须在流行区开展大规模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同时要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避免与患者的皮肤病变破损处接触。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以及室内环境的清洁,不使用不洁的餐具,室内保持通风,必要时使用消毒液消毒。
2、治疗
单剂量苄星青霉素素120万U,肌内注射,治疗本病及其接触者是有效的。头孢曲松1g,每日1次,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日。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盐酸四环素、红霉素等。
3、预后
对于苍白密螺旋体感染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发病早期经药物治疗预后较好。不经治疗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个月自愈。若病情发展到三期预后较差。
二、非性病性梅毒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晚期常可并发毁形性鼻咽炎。其他并发症如下所述:
对组织的破坏性较大,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可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骨骼系统,引起组织和器官破坏,功能丧失,导致残疾或死亡。
1、黏膜病变易发展为慢性间质性舌炎,是一种癌前期损害,应严格观察。
2、螺旋体感染性心血管病可相继发生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肌梗死、主动脉瘤或猝死等。
3、神经螺旋体感染发病缓慢,可发生脊髓膜炎,可压迫脊髓导致痉挛、瘫痪。
4、螺旋体感染性骨软骨炎:主要见于婴儿出生后半年,病菌常侵犯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并在局部形成梅毒性肉芽肿,破坏骨骺线,因而阻止了骨的发育。
三、非性病性梅毒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本病必须在流行区开展大规模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同时要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的流行,同时注意保护易感人群,流行期间应注意餐具的消毒,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的感染进行传播的,故应注意餐具消毒,避免大流行的发生。
四、非性病性梅毒有哪些典型症状
本病临床表现颇似性传播梅毒,一期口腔病灶不易被察觉;二期损害表现为口咽部黏膜斑,口角开裂性丘疹,湿疣(condylomatosis),骨膜炎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等,手掌及足底部常有角化过度,三期临床症状更为突出,包括皮肤,鼻咽部,骨等处出现树胶肿性损害,这种破坏性损害即称为毁形性鼻咽炎(gangosa)常多于雅司,喂养感染性要儿的母亲还可见乳房树胶肿(gumma),由本病病原体引起的心血管或神经梅毒病例曾有报道,但极罕见,实际上所有患者的初期感染都发生在儿童期,不存在妊娠期妇女的血流感染,因此极少有先天性病例。
对生活在流行区的有慢性皮肤及骨损害的患者应疑为地方性梅毒可能,诊断本病依据皮肤或黏膜标本直接暗视野显微镜下找螺旋体阳性和血清学检测有无相应抗体的存在,由于苍白密螺旋体三种亚种在形态,抗原结构,甚至DNA同源性方面基本相同,无法将它们各个区别,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加以诊断。
五、非性病性梅毒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饮食
非性病性梅毒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薄荷绿豆汤:绿豆放入清水500克煮好。薄荷干用水冲洗,加水约1大碗,浸泡半小时,然后用大火煮沸冷却,过滤,再与冷却的绿豆汤混合搅匀。
2、百合汤:鲜百合150克。加水200毫升,煮烂,放白糖适量,每日下午食用。
3、新鲜芦根汤:芦根50克,忍冬藤叶25克,连翘15克,淡竹茹20克水煎服,一日分两次服用。
二、非性病性梅毒吃什么对身体好
1、日常饮食应保持卫生,食物要煮熟。
2、平常多食赤小豆、绿豆、西瓜、冬瓜、薏米仁。
3、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三、非性病性梅毒最好别吃什么食物
1、不吃牛肉、羊肉、狗肉,驴肉及姜、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之品。
2、忌烟酒。
3、忌过冷过热的食品。
4、忌海鲜。
六、非性病性梅毒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体为苍白密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地方亚种(T。subspeciesendemicum)亦称地方性梅毒螺旋体。
2、发病机制
人与人间,主要通过黏膜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餐具,饮料杯或毡制品等而被传染,亚型地方性螺旋体在体内繁殖,原发皮损罕见,很可能发生在口咽黏膜而不易察觉,最常见的是二期口腔黏膜斑,不经治疗的二期地方性梅毒可在6~9个月自愈,三期损害为皮肤,鼻咽和骨的胶性溃疡。
七、非性病性梅毒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非性病性梅毒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辅助检查。依据皮肤或黏膜标本直接暗视野显微镜下找螺旋体阳性和血清学检测有无相应抗体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