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疱疹样皮炎疾病介绍
幼年型疱疹样皮炎是一种幼年慢性良性复发性大疱性皮肤病。大部分病儿可有谷胶过敏性肠病,而临床上却无明显的症状。
幼年型疱疹样皮炎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幼年型疱疹样皮炎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可有少数病人有反复腹泻史,可并发皮肤感染,引至急性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且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因患者抓挠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二、幼年型疱疹样皮炎应该如何预防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属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可能由于谷胶敏感性肠病,使机体自身产生抗谷胶抗体IgA,此抗体经血循环与皮肤组织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基底膜损伤,发生水疱。其二可能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基底膜损伤。故预防措施应针对病因进行,如使用含碘,溴的药物,食用紫菜、海带和谷胶类食物等,可大幅度的降低本病的获得率。
三、幼年型疱疹样皮炎有哪些典型症状
儿童好发年龄为6~11岁,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或逐渐缓解,可持续到青春发育期后不愈。
基本皮损为在红斑基础上呈环形排列或集簇的水疱,大疱,直径为0.3~1.0cm,疱壁厚且紧张,疱液清亮,皮损尼氏征阴性,好发于四肢伸侧,肩背部及腰骶部,黏膜很少受累,也可表现红斑丘疹,荨麻疹风团,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全身症状和发热,与成人的不同点为:皮损缺乏多形性,自觉痒感轻重不等,有的甚至无自觉症状,无继发感染皮损愈后仅留淡褐色色素沉着斑。
多数患儿生长发育良好,少数有反复腹泻史,病程长,反复发作,青春期可望自愈。
本病患者服用含碘,溴,氟,氯等的药物,会导致病情加重。
四、幼年型疱疹样皮炎病人的饮食宜忌
1、芹菜250克,每日当菜吃,炒或凉拌均可,连续多吃,能迅速干燥脱皮,不痒而愈。
2、莲花3~4.5克,加水煎汁,代茶饮。也可捣烂敷患处。
3、马齿苋、赤小豆、丝瓜皮、苎麻根、巴蕉根、菊花根各等量,焙干研细末,每用适量,以米泔水调匀涂之,每日3次。
4、龙葵茎叶100克,紫花地丁30克,加水煎洗患处。
5、淮山药30克,生扁豆15克,生芡实15克,生苡米15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草15克,川萆10克,白鲜皮15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地肤子10克,加水适量煎服。每日1剂。
五、幼年型疱疹样皮炎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属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两种可能性,其一,可能由于谷胶敏感性肠病,使机体自身产生抗谷胶抗体IgA,此抗体经血循环与皮肤组织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导致基底膜损伤,发生水疱。其二可能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基底膜激活补体导致基底膜损伤。
2、发病机制
表皮下疱,在真皮乳头顶部有多数嗜中性白细胞及核尘构成的微脓肿,微脓肿与其上表皮之间有裂隙,真皮乳头水肿,乳头内胶原嗜碱性变性,浅层血管丝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及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在后期损害的真皮乳头内有嗜酸性细胞浸润。在疱顶的表皮下层,偶见单个或成群的棘层松解细胞,常见坏死基底细胞。
六、幼年型疱疹样皮炎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直接免疫荧光
示真皮乳头顶部和(或)基底膜带有IgA和C3呈颗粒状沉积,偶见IgM和IgG同时沉积。
2、间接免疫荧光
20%患者血清中可检出抗网状纤维抗体,抗谷胶抗体,70%患者可检出抗肌纤维内鞘抗体,无抗基底膜抗体。
3、免疫电镜检查
发现IgA沉积在基底板下方,并与锚原纤维,微原纤维结合,部分IgA沉积在基底膜下的透明板内。
4、电镜检查
发现表皮基底膜模糊,断裂或完全消失,基底细胞胞浆膜破坏。
七、西医治疗幼年型疱疹样皮炎的常规方法
一、一般治疗
禁用含碘,溴的药物,食物如紫菜、海带等,避免谷胶类食物。
二、全身治疗
1、氨苯砜
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一般用量每天2~3mg/kg,病情控制后逐步减至最小维持量。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警惕发生溶血性贫血。
2、磺胺药
磺胺吡啶用量每天30~50mg/kg同时服等量碳酸氢钠。皮疹控制后减至维持量。
3、皮质类固醇激素
经氨苯砜及磺胺药物不能控制者,可改为口服泼尼松(强的松),用量每天为1~2mg/kg,控制症状一般较类天疱疮用量略小,症状控制7~10天后逐渐减量维持。
4、抗组织胺药
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丁、西替利嗪(仙特敏)、氯雷他定(克敏能)等单独或联合应用,均有助于改善症状。
三、局部治疗
基本同类天疱疮,瘙痒明显者可加用一些局部止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