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我国的瑰宝,历经数千年,它是我们中国人长期积累下来的一套完善而系统的基础理论。其空间、四时与人体均衡,涉及保健养生、疾病诸方面,构成了一套源远流长的体系。
长期以来,给中药材看病的基本原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难题。古时候人们认为,一切疾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都是由于疾病发生的因素作用于身体,造成机体阳气不足,而五脏六腑经脉功能失调。而且中药材的基本原则已在中草药的基础上,为天地所生,含乾坤之气,故能调节人体阳阴,补人出世后五脏所弱之气,泻五脏所赢之气,以平衡五脏实虚及后天性六邪发病,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清朝中医徐灵胎曾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它所偏胜,即有疗愈之效,所以能补中药,调合五脏六腑,深求其理,可怡然自得。”
《景岳全书》类经也有记载:药以看病,因毒为能。说的是毒药,以味之偏颇。盖气正的人,谷食的属是也,所以以养气的正道就是如此。食之偏者,毒饵之属是也,故去人之湿邪。它为故也,正以人为因素病,病在阳阴胜耳,欲救其偏,则味之偏者能,正者不如也;是人因因病,皆可治之。换言之,药物都具有偏(毒)性,根据这一特点,能纠正以疾病为主表现的阳阴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状态,消灭或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促进机体基础代谢作用,修复或重建五脏六腑作用的融洽,从而达到除病目的的目的。
而且实际上,中药材看病的方式大致可以归入两大类:牵牛花和祛邪药。患上外感风寒病要用牵正法,对症治疗要用祛邪。祛邪去因,扶正固本,融洽五脏六腑经脉功能,进而改造正阳、偏衰,使机体修复阴平阳秘的一切正常状况。
到了今天的智能技术,大家才开始运用高新技术手段科学地研究中药材看病的基本原理。研究人员对药物进行了详尽的理化分析,将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化合物分为三大类:成分、辅助成分和失效成分。该成分可以调节机体的功能,辅助成份可以促进身体对药物的消化吸收和药物中间成分的转化,从而达到看病的实际效果。
然而,中药材成分过于复杂,大家对其所含的不同物质的功效一直没有充分把握,也无法建立起对其药理学的重视。比如阿胶糕,虽然大家都知道它具有很好的补血补气实际效果,但是没人能准确地说出,到底哪一部分阿胶糕具有很好的补血补气效果。因此,针对中药材看病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研究,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整个过程。但是不管怎样,中药材都是“绿药”,符合自然规律,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提高,人们对于中药材治病的基本原则的讨论将更加精确、更加精确、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