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阴敛汗
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由此可见冷汗淋沥,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裂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因胆肝相为表里,厥阴肝经之忽热忽汗之病,好似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之候,医治需清肝火补阴以除热寒。《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热寒,实际上为肝经虚极之热寒,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清肝火,故用以肝经虚极、原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量出汗之病合理。
清肝火舒肝
《内经》云:“过怒则损肝”,肝藏血、梁主筋。肝伤,气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而筋络拘急,愚昧无知,伸曲不好而痛。又胆肝藏有相火,肝虚则肃降渎职,相火无法周流全身,以至郁于经脉中间,与血气郁滞而痛。医治宜清肝火舒肝多管齐下,补血补气活血化瘀同施。《神农本草经》云:“山茱萸主温中,逐湿寒痹。”山茱萸不但能清肝火,且能舒肝通利血气,故临床医学常见于医治肝虚引发腿疼,有清肝火行痹之功。
补虚固脱
近现代中医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清肝火,凡人身安全血气将散者,皆能敛之,困穷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气、盗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排便滑泻等危重症症状。临症常以山茱萸50~100克煎高汤服。
收敛性固涩
山茱萸具备收敛性之功,又兼启用之手,可润肺络及胃中血络,又不至于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血气上逆之咯血,或肝虚火旺损害胃络之呕血病人,临床医学常见山茱萸加主龙骨、杜蛎,或加三七粉服用,常可具有出现意外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