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要避开这4大误区
误区1、喝骨头汤能补钙
“吃什么补什么,喝骨头汤补钙”。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骨头里面的钙可以溶解在汤里的含量是非常低的,10公斤排骨熬成猪骨汤中的钙量还不足150毫克。曾经有人检测过,一碗骨头汤大约含有2-3毫克钙。
按成人每日需要800毫克钙计算,估计需要300~400碗骨头汤才可以满足人体钙的需要。
误区2、吃肉不如喝汤
老火汤之所以味道鲜美,是因为经水煮后肉类中的一些含氮浸出物溶于汤内,但食物中的大部分蛋白质仍呈凝固状态留在肉里,而非溶于水中。
如果汤煲了2个小时以上,汤中的蛋白质含量就仅仅为肉中的5%左右,剩下的还有95%的营养成分全部都留在了“肉渣”中。
因此,只喝汤不吃肉,只是满足了口感而已,而大量的营养成分还是在肉渣里,如果吃肉不喝汤等于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误区3、人人都能喝浓汤
“汤越浓,营养越高”。其实并非如此。猪骨、鸡肉、鸭肉等肉类食品经水煮后,能释放出肌肽、嘌呤碱和氨基酸等物质,这些总称为“含氮浸出物”。
很显然,越美味的汤,含氮浸出物越多,包括“嘌呤”等就越多,而长期摄入过多的“嘌呤”可导致高尿酸血症,后者是引起痛风病的罪魁祸首。
因此,并非人人都能喝这些美味的老火汤,像痛风病人、糖尿病患者,因为嘌呤等含氮浸出物都要经过肝脏的加工而变成尿酸经肾脏排出体外。
因而过多的“嘌呤”加重肝和肾脏的负担。汤的鲜美还与汤中浸出的油脂和糖分有关,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病情控制。
误区4、煲汤越久,营养越好
有的人认为汤煲得越久越够火候,营养就会越好。但专家说,经过长时间的煲煮,许多营养素还遭到破坏,煲的时间越长,蛋白质变性越厉害,维生素被破坏得越多。老火汤仅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溶出物、糖分和矿物质,只能说比白开水多一点点营养。
喝汤的注意事项
1、喝汤的时间很有讲究,饭前喝汤,促进胃液分泌,既暖胃又助消化。饭后喝汤,容易摄入过多的营养,因此喝汤应选择饭前喝。
2、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否则快速吸收的营养堆积在体内,很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3、喝汤速度不宜过快,温度不宜过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