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腹痛的辨证,应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确定其主要的脏腑在血、证、寒、热、实等。 在治疗腹痛时,根据“通则无痛”理论,以“通”为原则,“通”有行气活血之分。 应该按照临证表现,分别采用不同的“通”法,即实则攻,虚则补,寒则热,热则寒,气滞,血瘀者活血。 中医的具体治疗如下:
1、虚寒:
证:腹痛绵绵,或拘引作痛,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及疲劳后更甚,大便变稀,有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症。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甘温益气,助阳散寒。 主要成分:小建中汤。
(1)腹痛是寒性的,故病室庆温暖向阳,多加衣服。 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可用腹带、护腹保健品或将热水袋放在腹部。
(2)体温要留意,因为正气虚弱,机体反应能力低,即使体温不高,也有可能是病情严重,如果体温突然升高,那就是病情恶化,要及时的诊断。
(3)足三里、合谷、内关、天枢、中脘等都是针灸常用的止痛穴位。 此病例多采用温热疗法,如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穴,也可采用腹部热敷、葱熨法、盐熨法,以及口服生姜红糖水等,可温中散寒止痛。
(4)病人以绵绵作痛为主,多拥被卧床,故被服宜软。
(5)如果饿了,疼痛的人,可以让它稍微吃点热的东西,可以减轻疼痛。
(6)温热多吃酒,不能吃生冷的酒浆,可以用生姜、葱、芥末、胡椒、大蒜、韭菜等做调料。 患者要注意饮食调养,可以选择温中益气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南瓜、扁豆、山药、莲子、大枣、栗子、豆制品、奶类、鸡蛋等。
(7)梅花两面叩打脊柱,能提高脾胃功能。
2、气滞证:
症状:腹痛腹胀满,走窜攻冲,两胁或下连少腹,胸闷或下连,胸闷、气后痛减,气急则痛,舌苔薄白,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1)气滞一般是由于情志的波动导致气机郁滞。 要向病人说明,保持心情舒畅可减轻疼痛,烦躁烦躁可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之配合医疗护理,保持稳定的情绪。
(2)气机遇冷则凝,得热则行。 因此要注意保暖,不要使人受凉,使气行而痛。
(3)病人容易烦躁烦躁,不愿意打搅,因此要注重室内的安静,治疗及各种操作要尽量做到专心致志。
(4)中成药及饮食宜偏热,或可缓释疼痛。
(5)气滞腹痛或腹胀的人,不能吃南瓜、土豆、韭菜、香菇、柑橘等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比如白萝卜、大蒜、韭菜、香菇、柑橘等。
3、血瘀 :
证:少腹刺痛拒按,久治不愈,疼痛剧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绀,或有瘀斑,脉弦或涩滞。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药方:少腹逐瘀汤。
(1)检查腹部有无肿块,肿块的位置、形状、有无压痛及肿块与腹部的关系等,一般气属无形,血液属有形,故血瘀者多有肿块,固定不移。 如果肿块大小不一,大小不一,有时无,可能是由于气滞所致,需要加以鉴别。
(2)腹部有多刺痛,病人多喜欢仰卧,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接触到的部位。
(3)出现腹痛加重、疼痛不止,全腹硬满拒按,并伴有寒战、高热、或突然面色苍白、冷汗、血压下降、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属于危重。 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切勿滥用镇痛药。
(4)这时病人多有恐惧、忧郁的情绪,需要耐心劝慰,消除紧张心理。
(5)血得热容易散开,所以中药与饮食宜温热。
(6)食疗主要是以易消化的温性食物为主,山楂、酒酿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可以用来做食疗。
4、积积证:
症状:腹痛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呕吐,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便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方法:消食异滞。 正方:枳壳导滞丸。
(1)腹痛严重的人可以暂时禁食,等疼痛减轻以后,再吃一些简单的流食或者半流的食物,可以慢慢的恢复到正常的饮食。
(2)如果食量不大,就会有脘腹胀痛的情况,先试用探吐法,让病人把胃里积食吐出来,或者用缓泻剂泻出,这样就能减轻症状。
(3)呕吐重的人,可以针刺内关、合谷。 在吃生姜或咸菜的时候,口里有一块生姜或者是咸菜,可以缓解症状。
(4)做好口腔的护理工作,可以用淡盐汤漱口。
(5)建议病人吃一些宽中理气的食物,比如萝卜、金橘、橘子、苹果、山楂等。
(6)捏脊疗法能增强胃肠功能,缓解腹痛。
医生温馨提示:中医认为,腹痛的病因主要有食积停滞、脾胃湿阻、肝胃气滞、脾胃气虚等。 选择中成药治疗腹胀效果独特。 对于腹胀的中成药有四种:消食导滞、燥湿健脾、行气和胃、补气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