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脑是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传统医学对脑未给予足够的认识,在中药归经理论中更无“脑经”的说法。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许多中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其有效成分对脑产生作用,如作用于脑血管(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血脑屏障(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并改善其功能)或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或间接地通过受体或影响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拮抗、清除自由基、阻断神经细胞凋亡的启动、降低肿瘤坏死因子、阻断一氧化氮的毒性途径、降低神经细胞某种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改善脑功能的作用,如薄荷、冰片三七、灯盏草、红花、银杏叶、刺五加、大黄、石菖蒲、何首乌、绞股蓝、丹参、葛根、川芎等。进行中药归经作用对象的形态结构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建立传统医学脏腑概念与现代医学织器官的联系,促进中西医融合提供必要的实验基础。
中药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归经的理论基础,而临床疗效的来源就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所以中药的药理作用同归经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与传统医学对脏腑功能的理解基本一致。如李义奎将429味常用中药按其药理作用进行分组,统计各组药物的归经频率,结果表明,抗惊厥药入肝经、止血药入肝经、泻下药入大肠经、化痰止咳平喘药人肺经、利尿药人膀胱经等,这些药物归经,均与传统医学理论相吻合。高其铭研究当归的药理作用与其归经功效关系时得出:由于当归对血液循环系统、子宫平滑肌、机体免疫功能均具有相应的药理作用,这与当归人心经、肝经、脾经密切相关。红花入心经和肝经与其对血液循环系统和子宫的药理作用分不开。乔明通过临床观察,认为葛根能治太阳证,故其归应加膀胱经。这些研究表明,归经是药物在体内的主要作用部位,可见归经与药效间的密切关系。
3.中药归经与化学成分的关系(1)中药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分布是中药归经的重要性依据:有效成分的选择作用是中药归经的基础。陆光伟对23种药物的有成分在体内的分布研究中发现,有成分分布最多的脏器与所记载的归经脏腑符合率达87%。郭顺根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观察3H-川芎嗪在动物体内各主要脏器的分布,结果表明肝脏和胆囊含量最高,与川芎人肝、胆经相符。施怀生采用同位素示踪,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技术对32味中药归经及其在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提出: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总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陈文垲对3H-川芎嗪(-白首乌总、芍药苷、贝母素、淫羊藿苷、栀子苷、柴胡皂苷、毛冬青甲素等)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进行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动态观察,显示其与相应药物归经的脏腑基本相符合。由此可以得出: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但是这种以化学成分在体内脏器的分布说明归经的实质,容易混淆中医脏腑和西医解剖脏器的概念,同时有效成分分布较多的器官不一定就是该药物作用最明显的靶器官。但是把现代药代动力学的相关知识用于研究中药归经的本质,不失为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2)归经与元素:中药元素在体内的迁移、选择性富集、元素结合物对疾病部位的特异性亲和是中药归经的重要基础。柴立从传统医学肾功能出发,研究发现Zn、Mn、Fe作为共同的物质基础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实现整体功能。徐径采认为明目类中药富含Zn、Mn、Cu、Fe等元素,与眼组织中的Zn、Mn、Cu、Fe含量呈正相关。朱梅年认为,肾虚与Zn、Mn缺乏相关,而补肾药中含有较多的Zn、Mn结合物,认为Zn、Mn是中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如枸杞子、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熟地黄等均含有较高的Zn、Mn结合物,是归肾经的物质基础,从而提出中药归经的元素学说。白韩勇等对368味中药的11种元素(Cu、Fe、Zn、Mn、Ca、Mg、P、K、Na、Li、Se)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被测元素总量含量最高的是肾经药,其次依次为肝经药、大肠经药、胆经药、脾经药、胃经药、心经药、肺经药、小肠经药、膀胱经药,除肺与大肠经药外,其他经药均表现出脏经药高于腑经药的趋向,且各经药元素谱征差异较大,因而推测中药含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可能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之一。但是中药所含元素如何向组织器官迁移、富集和亲和还缺乏深入研究。
4.中药归经的受体学说由于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不一致,无统一规范的客观判断标准,用现代实验方法探求中药归经的本质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不足。形态结构研究,中药的临床药理疗效以及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研究中药归经的本质都局限在对中药归经的验证,还不能直接回答药物对病体有择性作用。受体学说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希望。分子药理学认为:受体是能与药物小分子结合并能产生药理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DNA、RNA、多糖等,它们作为体内的内源性调节物质存在,具有特异的空间结构和构象。药物小分子由于受结构、构象的限制,只能与某些受体结合而表现出相应的药理作用。受体位于细胞上,对细胞的功能有着直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受体是功能单位,又具有定位的特点,某种受体的分布可以跨器官、跨系统,这些与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极为相似,中药归经极有可能是与其作用于某种或某几种受体有关。如槟榔可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而引起腺体分泌增加,特别是唾液分泌增加,可增加胃肠平滑肌张力、增加肠蠕动,使消化液分泌旺盛、食欲增加。若从受体理论看,槟榔为M-胆碱能受体激动药,为胃肠受体接受产生兴奋作用,这与中医药理论中的槟榔归胃、大肠经是一致的。
以受体学说来研究归经,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归经机制,也可以避免中西医内脏概念不一致所导致的确定归经定位难的缺陷。附子中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对α-、β受体都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另一成分氧化甲基多巴胺亦有强心、升压的作用,为a受体激动药,这与附子归心经相符。再如细辛也含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1-受体的作用,而β1-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肠壁等组织,用细辛可治疗心经疾病,证明细辛归心经理论的正确性。麻黄是肾上腺素a-、β受体的双重激动药,人心、肾、膀胱、肺、胃经等。此外,中药对雌激素受体(ER受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受体(HCG/LH受体)白细胞介素-2-受体(LL-2受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等影响的研究屡有报道,这都为归经与受体学说关系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5.归经的载体学说及靶向给药中药处方注重君臣佐使,其中使药即是引经药,传统意义上的引经药就是在复方中能将本来归属或不主归属疾病的所在某脏腑经络的药物引入该脏该经,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医医病书》:“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李东恒用清胃散治疗牙龈肿痛加当归和升麻,其作用就是“引诸药直达血所”;张仲景在《伤寒论》
中用桔梗引药入肺经、用肉桂知母引药入肾经等屡见不鲜。
载体学说是指用载体将药物直接送到病变部位的靶细胞,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中药引经药与西药载体名异实同,因为两者都是将药物送至病变部位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如桔梗、远志在天王补心丹中作为引药,是因为能假“桔梗为舟楫,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经而安神明”,其实质是桔梗、远志的主要成分皂苷,作为表面活性剂,增加了该方中其他成分的溶解度,更好地发挥了疗效。又如某些药用酒制或胆汁制,可增加脂溶性,用盐或童便制可使有效成分生成钠盐;元胡、香附子或失笑散用醋制是将其有效成分元胡素乙素转变成醋酸盐而入汤剂时增加溶解度以提高疗效。
由此可以看出,中药引经药的实质是增加复方中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效果,促进药用成分的吸收,特异性分布,有利于药用成分直达疾病部位,更好地发挥疗效。靶向给药,现代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药物在组织器官等部位浓度愈高,其结合性愈强,药物作用的效果也愈佳。
所以应用现代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引经药中的活性成分在体内的特异性分布,可以说明它对作用点或靶器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亲和性。靶向给药是一种寻求增加药物目的性、增加疗效和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即降低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作用),并使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增大,从而提高药物的利用度的方法。中药经性是规定复方目的性,利用引经药物导向性,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量多地到达目的器官。郭氏等用整体放射自显影、光镜电镜自显影、液闪测定和图像分析仪等先进技术对3H-川芎嗪3H-芍药苷、3H-柴胡皂苷等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分布、代谢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定位和定量的研究,表明3H-柴胡皂苷在体内的分布与柴胡所引经、归经的脏腑经络基本相符。施氏通过对32种中药归经情况及其与药物体内代谢过程的关系进行分析表明,无论是药物动力学的整体情况,还是吸收、分布、排泄各个环节,均与该药的归经密切相关,提示药物在相应脏腑或脏腑系统的血药浓度反应归经的具体情况。
6.归经与环核苷酸环核苷酸cAMP、cGMP在机体各组织器官普遍存在,是细胞内调节代谢的重要物质。二者具有相互拮抗、相互制约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二者必须维持一定的比例,若比例发生改变,即偏高或偏低,就会引起机体功能的失调而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
1973年 Gold berg提出生物控制的阴阳学说,认为cAMP、cGMP可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证实:cAMP、cGMP是传统医学阴阳的指标;阴阳平衡者,cAMP、cGMP比例正常;阴虚患者血浆cAMP升高使cAMP/cGMP比例升高,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副交感神经功能活动低下有关;阳虚患者的表现恰好与之相反。传统医学治病的本质就是利用药物纠正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根据机体各组织器官的cAMP、cGMP含量及比例变化来研究中药归经就具有其客观性和可行性。王氏用五味子、鱼腥草、汉防己3味药物灌服大鼠,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动物心、肝、脾、肺、肾等8个组织器官中cAMP、cGMP的水平,经统计学分析,每种中药对不同组织器官中的cAMP、cGMP影响水平是不一样的,且cAMP、cGMP及cAMP/cGMP比值有显著变化者与中药归经的关系非常密切。王氏用相同的方法对天麻、桔梗、延胡索、麻黄、丹参、葛根、大黄的归经进行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与传统中药归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武氏用六味地黄丸加淫羊藿、牡蛎,对用地塞米松致大鼠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结果表明cAMP/cGMP比值变化明显的器官与该复方药传统归经基本相符。
赤芍的水提液可使S180实体瘤腹水型细胞内cAMP含量比对照组高97%,故赤芍有抗肿瘤的作用。甘草可显著提高胃幽门和贲门黏膜中cAMP水量,可用于部疾病的治疗。龟甲、玄参、麦冬等滋阴药可使cAMP及cAMP/cGMP比值降低而纠正阴虚之证。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助阳药可使cAMP及cAMP/cGMP比例升高而纠正阳虚之证。丹参、葛根、大黄等对有关脏器环核苷酸有明显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