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研究方法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归经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研究,方法上各有长短利弊。进行现代科学研究,需要对归经理论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认识,故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中药归经理论的涵义:归经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中药药性理论,植根于中医药理论体系,所以对归经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土壤。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它反映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药效所在。“归”应当是指药物作用的归属、趋向、归趋、到达,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药物的分布,虽然药物的作用必然有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但归经的“经”的含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如果承认归经理论是有关中药作用的定向、定位问题,那么“经”就是所说的向、位。从归经的形成依据看,经可以是指“脏腑”也可以是指“经络”,甚至还可以指“三焦”、“卫气营血,这就使归经的现代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中医所言的“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实质的探讨。在古代描述脏腑时,经常冠以经络名称,所以尽管许多文献论药物归经用的是经络名称,如手、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等,但是这些归经理论的重点却非经络而是脏腑。所以,明、清以来也有不少本草,包括历版《中国药典》论药物归经都只用脏腑名称,而不用经络名称。当然,也不能否认许多药物如羌活、葛根、白芷、柴胡、吴茱萸、细辛治疗头痛的效果与其所属经络的循行密切相关。
(2)对归经理论的再认识:从中药的实际应用角度分析,归经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对中药药效的一种分类总结。如果说归经理论是中药定向、定位的药性理论,那么笔者认为向”、“位”主要是机能的范畴而不是空间的概念;经是机体的各种功能按照一定的属性所做的系统划分,中药的归经即是中药对机体功能的调节的一种宏观描述。
应当说,中药归经的体现及理论的形成与对中药作用于“证”的药效观察和总结有关。中药的归经既依赖于药物本身,又不完全依赖于药物的本身,体现了“辨证论治”这一中医药的核心。如果在药性研究中脱离“证”的前提,中药便失去了中药的特征,对其性质的判断亦非标准意义的中药药性。中药是一个复杂体系,中药归经与药物的性、味密切联系,因此,中药归经的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