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文章目录

一、炮制对四气的影响

二、炮制对五味的影响

炮制对四气的影响

中药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润燥、毒性等,这是中药本身固有的性能。临床遣方用药时利用中药不同的特性,补偏救弊,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恢复生理平衡而达治疗疾病的目的。利用炮制技术对中药进行加工,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可以调整或改变药性,或降其毒性、或纠其偏性、或增其功效、或作用专一等,取其所需以满足临床辨证施治的用药要求。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四气,亦称四性,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用来反映中药对人体感受寒邪或热邪的影响。一般能治疗热证的中药,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能治疗寒证的中药,大多属于热性或温性。炮制可以影响药性。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曰:“夫药者,治病之物,盖流变在乎病,主治在乎药,制用在乎人,三者不可阙也”。炮制可改变四性。

1.炮制可增强药性

用与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称为“相资为制”,亦称从制。即以寒性辅料或中药来炮制寒性的中药,称为“寒者益寒”;以热性辅料或中药来炮制热性的中药,称为“热者益热”。临床上使用寒药如不能拮抗热邪,或使用热药不能克制寒邪时,可采用“以制寒”或“以热制热”的炮制方法,扶其不足,起协同作用,使药性增强而药效提高如用胆汁制黄连,即取其“以寒制寒”。胆汁性味苦寒,黄连,性味亦苦寒,两者皆属寒性,均能清热解毒,炮制后起协同作用,胆黄连清泻肝胆实火的作用更强。用咸寒的食盐炮制苦寒的知母、黄柏,可增强滋阴降火的作用。以辛热的酒炮制辛热的仙茅、阳起石,即“热者益热”或“以热制热”,可增强其温肾助阳的作用。

2.炮制可缓和药性

用与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中药的炮制方法,可使药性缓和,称为“相反为制”,亦称反制或逆制。采用“以热制寒”或“以寒制热”以抑制药物偏性。

如以热制寒的吴茱萸制黄连:黄连为清热泻火的要药,但有苦寒伤中之弊,虚人不宜,经辛热之吴萸汁制后,缓和了黄连的苦寒之性,使其寒而不滞,同时亦扩大了使用范围,能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代赭石苦寒之性,煅制醋淬后缓和苦寒之性;牛蒡子经炒制后缓和寒滑之性。

3.炮制可改变药性

同一种中药,经过炮制可以改变药性。中药一般生者性凉,熟者性温。寒与热,温与凉属本质不同;热与温,寒与凉属程度不同。《名医别录》载半夏生微寒,熟温”。生半夏性微寒,外用解毒疗疮,制熟后性温,内服能温化寒痰,消痞和胃。《普济方》载甘草“生甘平,炙甘草温纯阳,补血养胃”。《本草纲目》载蜂蜜,生者性凉,故能清热,熟者性温,故能补中”。如胆汁制天南星:天南星生品辛温燥烈,有毒,经用性寒味苦的胆汁制成胆南星,除去燥烈之性及毒性,性味变为苦凉,更宜于痰热惊风抽搐等证。生地黄性寒味苦,为清热凉血之品,制成熟地后,性由寒转温,味由苦变甘,功能由清变补,以滋阴补为主,药性改变,功效也发生相应改变。

炮制对五味的影响

五味,即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是中药药性的主要内容之一。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味与气以及其他方面性能,构成中药错综复杂的性能特性。炮制可增强或减弱中药的味,以符合辨证用药的要求。

1.炮制可扶其味之不足

临床上若嫌其药力(味)不足,可用药味相同的中药或辅料互制,使其药力增强。如以酸制酸的醋制五味子可增其酸涩收敛之性,多用于咳嗽遗精、泄泻等症;以甘制甘的蜜炙百合可增其润肺止咳之效,蜜炙黄芪可增其补中益气之功用;以辛制辛的酒炙川芎可增其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酒制当归可增强活血散瘀之功用等。

2.炮制可制其味之太过

中医的五味理论有“过酸损齿伤筋,过苦损津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易助痰湿”等。为避免药性过偏而造成治疗上的弊端,采用炮制改变其味的强弱,以符合临床治病的要求。如以甘制辛的蜜制麻黄,蜜炙后可缓和辛散之力;以辛制苦的酒制大黄,以缓其苦寒之性;以咸制辛的盐制砂仁、小茴香以缓其过辛之性,并引药入肾;以咸制苦的盐制黄柏,以缓其苦燥之性;以酸制苦的醋制甘遂、大戟,以缓其泻下峻猛之性;姜炙厚朴以缓其辛辣棘咽之性;山楂、乌梅酸性较强,恐损齿伤筋,炒黄,炒焦可缓其性;甘草因甘凉之性易生湿助满,炒制可减缓甘凉之性;牡蛎生品咸涩,以软坚散结为主,煅制咸味减少、涩味增强,以收敛固涩为胜。多种炮制方法均可制其太过,避免对人体造成不利的影响。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