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的润燥性能,是指中药能够祛除燥邪或湿邪,具有治疗燥证或湿证的作用性质。
中药的润燥也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具有生津止渴、养阴润燥、润肺化痰止咳、润肠通便、滋补津血等功效的中药,均具有濡润之性;具有燥湿、化湿、利湿、化湿痰、祛风散寒、行气健脾、祛风湿等功效的中药,多具有燥性。在临床组方用药时,若忽略了中药的润燥之性,如同不分其寒热一样,将会导致不良后果。采用炮制方法可以缓和中药的太过润燥之性。
1.炮制可缓其过润之性
些中药滋腻之性较强,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过润之性,消除滋腻碍脾的副作用。如阿胶生品补血滋阴,润燥、止血,但对脾虚便溏者不宜,用蛤粉炒成珠后可缓和其过润之性;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蒸成熟地后滋腻碍脾,往往加酒以行散;如熟地还可加生姜末,陈皮末,砂仁末炮制以增强温中行气作用,缓和或消除其过润之性,避免碍脾、影响吸收运化,临床功效得以正常发挥。
2.炮制可缓解其过燥之性
中药过燥之性,会伤阴助火,通过炮制可缓解其过燥之性。如苍术为燥湿药,生品燥湿健脾,其性辛燥,常用麦麸炒制,以缓其过燥。陈嘉谟曰“麦麸制抑酷性勿伤上膈”,“酷性”即燥性。补骨脂、益智仁、巴戟天等补肾助阳药都有一定温燥之性,可用盐炙以缓其燥性;使用干姜时,采用炒制的方法以制其温燥之性,尤其产后阴虚血燥时,应使用炮姜或姜炭而不能用干姜,以避免燥动血室,伤阴助火,而导致口舌生疮之弊。
季节、气候与疾病和用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秋季,气候偏燥,使用麻黄、紫菀、半夏等药时,麻黄、紫菀多使用蜜炙品;半夏则需加滋阴药同用,否则就会伤阴,使阴虚燥咳者,咳嗽更甚,甚至导致流鼻血或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