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浮沉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后世医药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充实和发展,使之日趋完善。
升降浮沉的历史沿革
升降浮沉学说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就是说依靠清阳和浊阴有规律的升降出入,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阴阳反作”及气机升降出入紊乱,则导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针对人体升降出入能的紊乱,自然就产生了旨在调节这种机能素乱的药物升降浮沉学说。可以说《内经》的上述理论奠定了升降浮沉学说的基础。
迨至金元时期,医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药物升降浮沉学说也渐趋成熟,其中尤以张元素建树最大。在《医学启源·卷之下》中,他对升降浮沉的理论,进行系统的论述。首先他根据《内经》所论,创制了“气味厚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用以阐明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其次认识到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也与质地的轻重有关,入药部分不同,升降浮沉作用亦异,如云麻黄“体轻清而升”,薄荷“浮而升”,石膏“体重而沉降”,杏仁“浊而沉降”。再者指出加工炮制和伍能够改变药物原有的升降浮沉之性,如云: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治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酒炒之,借酒力上升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凡熟升生降也。”桔梗“辛苦,阳中之阳,谓之舟楫,诸药中有此一味,不能下沉。”而槟榔则“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
到了明清,医药学家在前贤对升降浮沉学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如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总论》中曰:“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使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卷一·升降浮沉》中更进一步指出了:“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无沉,其性然也。”又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汪昂则在《本草备要·药性总义》中对药物气味与升降浮沉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概括,他指出:“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以上这些论述,对于进一步完善升降浮沉学说无疑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明清时期是升降浮沉学说普及和推广运用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