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经学说,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逐渐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是建立在药物本身性能与机体脏腑经络等理论基础之上的。确定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经络学说: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沟通机体内外的通道。古人的“六经辨证”,十二经辨证”就是建立在经络辨证的基础上。经络既是辨认疾病部位的所在,也是药物作用的归宿。凡能治疗某经疾病的药物,就把它归入某经,因此经络系统就成了药物归经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金元以前,比较重视“十二经”辨证,而且脏腑的疾病,也往往加上某某经,如咳嗽、气喘等肺脏疾病,即称为肺经病证,或称为“手太阴经”病证。因此,早期药物归经,大多以经络名称来归纳,如“手太阴经”、“足阳明经”....。
2.脏腑学说:
脏腑是机体的功能单位,脏腑学说不但是认识人体生理机能的核心理论,同时也是辨别疾病的重要依据。药物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对脏腑生理机能与病理变化的影响或改善,而被认识。因此对药作用的归纳,往往以脏腑名称作为标志,诸如清心、润肺、平肝、滋肾……等。明清以来,逐渐重视脏腑辨证用药。故药物的归经,也逐渐由用经络归纳转为用脏腑归纳,即直接归于某脏某腑,或者在脏腑之后再加上经字,如归肝经、归脾经、归膀胱经等。
3.药物特性:
前人将药物所具有的形、色、气、味等特性,也视为药物归经的依据之一。其中尤以五味与归经关系密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之论。此说对早期的归经学说影响颇大。但这种五味各入一脏的说法,片面性较大,有不少药物的归经以此解释不通。如苍术,味苦,功能燥湿健脾,归脾经而不归心经等。而且五味各自的功能亦不限于一脏一腑,如入牌的甘味或入肺的辛味亦可入肝,《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等等。至于以药的质地、形态及五色作为归经的依据,其片面性更大,今世在制定药物的归经时,很少依此为据。总之,药物的特性,虽不是归经的重要依据,但曾对药物归经的形成和发展有过影响。
4.药物疗效:
具有不同性能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会产生不同的疗效。这不同的疗效,即是药物归经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药物归于何脏,何或何经,最终是由其在临床应用中所表现的实际效用来确定的。某药有某种性能,对某脏或经络的某种病变疗效显著,即云其归某脏腑或某经络。如龙胆草苦寒,能清泻肝火,治疗肝经实火或湿热所致的诸疾,即云其归肝经,大黄苦寒善泻热通肠,治阳明腑实证,即云其归“阳明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