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合越婢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药物组成】泽泻15g茯苓10g猪苓10g白术10g桂枝6g麻黄9g石膏18g生姜9g甘草9g大枣5枚。

【组方依据】肺为脏腑之华盖,主一身之表又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若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外邪不去,内传太阳之腑,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能正常代谢,流溢肌肤,发为水肿因表邪未解,故仍有头痛、发热、脉浮等表证;邪入膀胱,气化不行,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故水入即吐;水湿在表,卫气不达,故见恶风多汗此为表邪未解,风水已成,气化不利之证,故以此二方相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以祛内停之水湿,发汗利水以解在表之风水,使内外之水湿皆去,则诸症自除。

五苓散合越婢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方药分析】方中茯苓、猪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解蓄水、停饮;重用泽泻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白术健脾以化水湿,寓实脾利水之意;麻黄解表邪而利水湿,合石膏清泄肺邪,配生姜意在发泄肌表水气;桂枝辛温通阳既外解太阳之表,又能温化膀胱之气而利小便,合麻黄以增强解表之力;大枣、甘草滋脾补中,配生姜以调和营卫,并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成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发表祛邪之功效。

【用方指征】临床以头痛,发热恶风,水肿身重,小便不利烦渴或不渴,水入则吐,自汗出,或霍乱吐泻,或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舌苔白,脉浮或脉沉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起病,全身浮肿,按之凹陷可伴恶风自汗,倦怠乏力,身体困重,纳少呕恶,小便减少,或心悸气短,或有发热检查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舌淡苔薄,脉沉数或浮数者可以本方治疗。

2.急性荨麻疹

临床上以风团广泛,色红为主症,伴颜面及全身浮肿,甚或出现腹水,腹大如鼓,尿量明显减少或伴发热,微恶风寒,身重肢倦,纳少口渴,饮水不多或饮水即叶,或伴咳嗽,舌淡苔白或黄,脉紧数可使用本方。

3.特发性浮肿

临床上以不明原因的水肿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伴食少身倦,汗出恶风,尿少肢肿,大便稀溏或不爽,心悸头眩,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细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4.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症,遇冷或感冒后发作或加重,咳痰量多而稀,自汗恶风,胸闷腹胀,纳少神疲,身重肢倦,尿少浮肿,心悸短气,舌质淡苔白或黄,脉沉细者可以本方治疗。

5.经前水肿

每于月经前即出现浮肿,月经后水肿减轻或消失,伴汗出恶风,身重肢困纳少脘痞,小便不利,或有月经不调,心悸气短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作为投方指征。

6.过敏性鼻炎

临床上以经常性的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遇天气变化或刺激性气味症状加重,伴身困肢倦,纳食减少,胸闷脘痞,口淡不渴,晕神疲,形寒恶风,舌淡苔白或黄,脉浮或沉细者可使用本方。

【临床报道】张晓春用本合方治疗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27例,全部按《儿科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确诊。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3~13岁,病程1~15天,平均4.9天。因感冒、诱发者23例,4例无明显诱因,均属中医水肿风水相搏型。药用麻黄5g,石膏25g茯苓15g,白术10g,猪苓15g,泽泻10g,益母草12g,甘草4g为基本方,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12g,牛子10g;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加白茅根15g,小蓟10g;高血压者加牛膝10g,钩藤10g;咳甚者加杏仁10g,桑白皮10g以上为6~8岁量,他可酌情加减。以水浸20min,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服至肿消,尿量正常,表证消失后改用参苓白术散。结果治愈25例,好转2例,治愈率92.6%。其中20天内治愈19例,21~40治愈6例,平均治愈天数19.1天。金超2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合并血管性水肿9例均系成人病程1~6大,发病前有用药史5例,曾接触有机物者3例,1例原因不明。本组共同的临床表现为风团广泛,色红,并同时或其后数天内出现血管性水肿,眼睑肿如卧蚕,口唇肿大突出,并兼全身浮肿,甚或出现腹水,腹大如鼓等。其中6例就诊前曾用西药治疗,仅得暂时缓解而停药后即反复,甚至水肿加重。治以疏风散寒利水。基本方用麻黄、大枣、茯苓、生白术桂枝、连翘、猪苓各10g,乌梅、泽泻各15g,生石膏30g,炙甘草6g日1剂,分3次水煎服。结果4例服1~2剂而愈,3例服3剂而愈,2例服4剂而愈。多数在服药后1小时内出现小便频频,一般服1剂后水肿基本消退,身痒减轻,续进1~3剂而告愈。

【临床体会】本方在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肾炎时,我们观察发现凡兼有汗出恶风者,服本方未见出汗增加,而见尿量增多,继之症状减轻此乃服药后肺气宣发肃降正常,水液下归于肾,注入膀胱,水道通调,上窍清则下窍利,尿量增则肿自消治疗慢性过敏性鼻炎,常选加苍耳子、辛夷花等以开通鼻窍。我们以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1例。患者62岁男性,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5年,每因天气严寒或劳累咳喘加重。近口气温骤降,受寒复发,昼夜咳喘,气急抬肩,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形寒恶风,微汗出,面色白体瘦纳呆,下肢浮肿,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浮。证属外寒束表,肺气不宣,痰饮停滞,有化热之象即给予本合方治疗。药用麻黄石膏、桂枝、茯苓、泽泻、白术、苏子、白芥子、桑白皮、梗、甘草、大枣、生姜治疗,服6剂咳喘减轻。

后以本方加减治疗20余剂,诸症消失。又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调理2月余,随访半年未发作。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