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石膏30 g 知母9 g 粳米9 g 生地黄10 g 木通10 g 生甘草梢6 g.
【组方依据】《伤寒论·阳明病篇》论述白虎汤为治疗阳明经证的主方,本方证以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心烦或四肢厥冷、或神昏、脉洪大为主,主治的证侯是阳明经病。其形成因素多为热不得外越,津液不足,故出现“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里热现象。而导赤散为治疗心经热盛、火炎于上之口渴面赤,或口舌生疮,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移热于小肠,故小便黄赤,溲时刺痛。二方合用具有清热生津、养阴利尿作用,为阳明经和心经热移于小肠而设。
【方药分析】方中石膏清阳明经热,除热盛之烦躁,为本方君药;知母清热养阴,以治胃热消渴,为本方臣药;粳米和胃养阴,生地黄清热凉血,竹叶清心除烦,木通降心火、利小便,生甘草梢泻火而能直达茎中以止痛。合方共成清热生津、清心除烦、利水导热之功。
【用方指征】临床以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心烦;或四肢厥冷,或神昏,脉象洪大及心经热盛,火炎于上,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黄赤,没时刺痛作为本方使用指征。
【临床应用】
1.流行性感冒
对流行性感冒伴有口渴烦躁,口舌生疮,小便灼热,舌红苔黄或少苔,脉洪大或滑数作为用方指征。
2.钩端螺旋体病
主要用于脑型钩端螺旋体病,以高热、烦渴、颈强、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或苔薄黄为用药指征。
3.疟疾
临床以高热、烦渴、大汗出、口渴面赤、心胸烦热或口舌生疮作为用药指征。
4.麻疹
主要用于初期。以高热口渴、烦躁不安、渴喜冷饮,舌红苔薄作为用方指征。若麻疹并发肺炎,则应在本合方基础上加用苦寒之品。
5.肺炎双球菌肺炎
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口渴、烦躁,脉洪大,咳嗽胸痛,口舌生疮,喜冷饮,小便灼痛作为投药指征。
6.糖尿病
对于本病表现为烦渴多冷饮,口干舌淡,小便赤涩,脉洪大,舌质红少苔为用方指征。
7.中暑
主要用于早期,临床上以烦渴、兴奋、口舌生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为用药指征。
8.精神分裂症
以两目上视,面红目赤,狂乱无知,烦渴喜冷饮,口舌生疮,舌质红绛,脉弦大滑数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9.皮肤瘙痒症
以皮肤瘙痒,身有热感,或有皮疹,伴烦渴饮冷,舌尖红赤,脉滑数为用药指征。10.眼科疾病对于眼部症状以外障为主,局部红肿瘀滞较甚,刺激症状较为严重,舌赤少津,或舌赤苔黄而燥,脉象滑或脉洪数或洪大有力。伴有身体壮实,面赤红润,鼻干灼热,口舌干燥生疮,渴喜冷饮者可用本方。
【临床报道】王爱坚1.应用导赤散合白虎汤随证加减治疗顽固性复发性口疮16例,其中男6例,女10例,病程3个月至1年不等,口疮数2~12个不等,大小不一。全部患者都有口腔局限性灼痛感,伴食欲减退;5例发作时口疮数目多且伴发热、咽痛;5例牙龈肿痛;7例口渴口臭、烦躁;10例便秘;11例合并尿路感染;16例接受过维生素 B2、青霉素、红霉素、硫酸锌治疗,4例用过中药,6例同时使用过中西药物。方用生地黄12~30 g,木通、竹茹各5~10 g,甘草梢5~8 g,石膏15~45 g,知母10~15 g,日1剂,水煎分2次服,重者日2剂。伴高热者加大石膏、知母用量,并加板蓝根、金银花、玄参、射干;伴牙龈肿痛者重用石膏、知母,加蒲公英、地丁草、黄连、牡丹皮;伴口渴,口臭烦躁者重用石膏、知母、生地,加葛根、花粉、栀子、黄连、麦冬;便秘重用石膏、生地,加玄参、麦冬、大黄;合并尿路感染者加萹蓄、瞿麦、白茅根、蒲公英、小蓟。结果治愈(疮面愈合,刺痛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14例,显效(疮面缩小,或口疮减少,仍有轻度刺痛)2例。最短疗程3天,最长疗程6天。
【临床体会】本方在临床上应用很广,但应紧紧抓住其病机特点。在治疗麻疹时,常以本方加紫草、红花、板蓝根等,可在退热的同时,使疹毒迅速外达。用本方治流感,若冬春发病则加荆芥;夏秋季发病加藿香、佩兰;头痛加蔓荆子、菊花;身痛甚时加羌活;狂乱谵语或吐衄时加水牛角;风热重时加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气阴虚损时加玄参、麦冬、天花粉等。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时,我们常随症加减。如眼廓赤脉瘀滞较甚者加赤芍、红花、丹皮;口干烦渴明显加大生地用量,并加玄参、麦冬;眼部红肿较剧,赤脉怒张,或黑暗翳障星点起自两侧,眼痛头痛较著,灼热如焚,舌赤苔黄而燥者,加黄连、黄芩;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眼睑浮肿,白睛高胀,头痛眼痛剧烈,且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象浮数,舌赤苔黄加麻黄、杏仁;眼睑赤烂、疮疖者加苍术;伴胞睑斑疮者加玄参、黄连、连翘、牛蒡子、升麻等。我们曾用本方治疗一例药物引起的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患者。该患者用氨苄青霉素1周后出皮肤瘙痒,起红色小丘疹,经西药抗过敏治疗后,丘疹逐渐消退,但仍皮肤瘙痒,受热或出汗时更甚,伴口干苦、纳差、口渴喜饮、身困乏力、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数。先以疏风清热活血药物治疗症状稍有改善,但仍作痒。考虑患者为热壅阳明夹湿外蒸为患,遂改用本合方加蝉蜕、赤芍、黄连治疗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