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黄芪15 g 茯苓12 g 桂枝9 g 白术6 g 甘草6 g 人参10 g 当归10 g 陈皮6 g 升麻3 g 柴胡3 g 。
【组方依据】脾胃位居中焦,是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主升,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流行敷布全身;胃气主降,使糟粕秽浊之气从下而降,其中脾的升清作用尤为关键。如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则四肢肌肉承受水谷精微无由,故见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若脾虚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故见身热自汗,脉洪按之虚软无力;中气虚失于摄纳,升举无能,故有脱肛、阴挺、久泻等。同时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可导致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则为水肿;水湿为阴邪,可进一步妨碍脾阳,加重病情。故此二方合用,既可补中健脾,升举清阳,又能蠲化痰饮,助阳利湿,是为脾虚气陷,水湿盛之证而设。
【方药分析】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肺脾之气,升阳固表;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四药共成补中益气之功;配伍当归养血以配气;陈皮理气以防壅滞;茯苓健脾渗湿利水,合白术可增强健脾祛湿之效;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以温化水饮,合甘草以甘温补阳;更加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使中气得补,清阳得升。二方合用,共成补中益气,健脾渗湿的功效。
【用方指征】本合方临床应用指征有三:一是脾虚气陷的表现,症见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甚则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二是水湿内停的表现,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大便溏薄,或短气而咳等;三是舌脉表现,可见舌淡苔白而水滑,脉虚无力等。
【临床应用】
1.头痛
临床上以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目眩心悸,倦怠乏力,大便不实,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等属脾虚运化失职,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所致者可以本方治疗。
2.慢性结肠炎
临床上以大便时溏时泻,饮食不慎或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伴有食欲减退,脘部痞满,下腹坠胀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弱作为投药指征。
3.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上以咳嗽咳痰,痰多色白,气促喘息为主要表现,伴疲倦乏力,四肢怠堕,眩晕心悸,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气短懒言,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等为用药指征。
4.胃下垂
临床上以胃脘部痞满隐痛,腹部坠胀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少气懒言,体倦乏力,纳差,胸胁胀满,眩晕心悸,咳吐清稀痰涎,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弦滑者可以本方治疗。
5.消化性溃疡
临床以胃脘胀痛或胀闷不适,面色萎黄,食欲减退,食谷不馨,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胸胁胀满,眩晕心悸,咳痰清稀,呕吐痰水,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象弦或弦细作为用药指征。
6.高血压病
临床上对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伴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腹部坠胀,呕吐痰涎,大便不实,或有下肢水肿、尿少,舌淡苔白,脉弦细者可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7.病毒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临床表现有腹胀,肝肿大,胸胁胀满,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形体虚羸,疲倦乏力,食少便溏,饮食不化,脘腹坠胀痞塞感,头晕,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细或虚缓者是使用本合方的投药指征。
8.慢性肾炎
临床表现为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伴脘腹胀闷,面色萎黄,疲倦乏力,四肢倦怠,纳差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可使用本方治疗。
9.子宫脱垂
临床上以子宫脱出,劳累后加重,伴下腹部坠胀不适,月经不调,或痛经,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形寒肢冷,面白少华,或有浮肿,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者可以本方治疗。
【临床报道】谢炳国报道张海峰以本方加减治疗1例因疫劳而致视力减退的患者。患者为36岁女性病人,近年久视则感眼肌疲劳,服补中益气汤丸治疗可有效,此次因用药无效来诊。诊见眼睛沉重感,视物模糊,欲闭目,纳食减少,脘腹痞满,漉漉有声,肩胛骨部位有一小碗大小部位怕冷明显,大便软,脉弦滑,苔薄白滑,张老辨证为证属痰饮留滞,阳虚气陷,治以涤痰温阳,升举阳气,药用茯苓20 g,白术12 g,桂枝8 g,黄芪、党参各15 g,柴胡、升麻各5 g,蔓荆子10 g,炙甘草6 g,5剂后诸症消失,再服补中益气丸1月余,随访半年未复发。还报道张海峰以此方治疗胃下垂1例。患者为54岁男性,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诊见形体消瘦,面色淡白,腹胀,食后症状加重,腹部下坠感,伴水声,神疲纳差,嗜食煎炒,进生冷则不适明显,口淡不渴,背部如掌大处恶风,脉沉细而弦,舌淡红,苔薄而滑。张海峰认为属寒饮内留,中气下陷,治以温寒涤饮,升提中气,宽中消胀,药用茯苓15 g,肉桂7 g,焦白术12 g,炙甘草6 g,枳壳、黄芪各20 g,升麻5 g,佛手9 g。10剂后症状减轻,背部恶风除,再服10剂后,惟腹部有轻度下坠感。再以黄芪建中汤做丸服,2月后 X 线钡餐检查胃已复位。徐怀文以本方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属脾虚湿浊型,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恶心呕吐,纳谷减量,胸闷胀满,四肢酸困,大便溏薄,小便短少,下肢浮肿,舌淡胖有齿痕,脉细。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防己、陈皮、薏苡仁、姜半夏、泽泻、生姜,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体会】在临床上应用本合方时,应紧紧抓住中气虚陷,痰湿内停的病机特点。在治疗头痛时,若头痛明显,可酌情加天麻、蔓荆子、白蒺藜等药物;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酌加代赭石、竹茹、半夏、生姜以镇逆止呕;若胃脘痞闷,纳呆者,酌加砂仁、白蔻仁、山楂以芳香开胃;若耳鸣重听,加石菖蒲、郁金、葱白等以通阳开窍;若痰浊郁久化热,症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宜合黄连温胆汤以化痰清热。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脾虚重可加大黄芪、人参用量,并加砂仁、陈皮:肾阳虚甚者重用桂枝,加熟附子、巴戟、补骨脂;肾阴虚火旺者加熟地黄、山药、知母、黄柏;血瘀者加益母草、丹参、三七;水肿甚者重用茯苓,加白茅根、猪苓、玉米须、泽泻;血压高者加石决明、怀牛膝、钩藤;血尿者加茜草根、紫珠草等。治疗咳嗽可以本方合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久咳阴伤者加五味子;热甚者去桂枝加生石膏、鱼腥草等可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