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某,女,70岁。2011年7月23日初诊:下唇正中长一肿物如黄豆粒大小,色紫暗,疼痛,有时溃破开裂则出血,有时吃饭触发亦出血,继则结痂,如此反复已10个月,余无异常。屡服凉药不愈,思想负担很重。舌淡胖润,脉沉滑右尺弱。观舌脉显系阴象,唇疮属阴火,潜阳封髓丹主之:
附子30 g,龟甲10 g,黄柏10 g,砂仁25 g,炮姜30 g,泽泻15 g,川牛膝25 g,皂刺15 g,白芷10 g,炙甘草30 g。7剂。
守方服药1个月,唇疮消失。
12月31日再次复发,仍予前方治疗半个月,痊愈。
2.陈某,男,40岁。唇疮二三年,上下唇溃疡此起彼伏,唇热而干,目眵及耳屎俱多,后头木痛,便溏,尿黄。舌淡赤胖润,脉弦微数而软,寸弱。泻火药用尽不效。
唇为脾所主,脾虚阴火上浮于唇,潜阳封髓丹加味:
砂仁25 g,附子20 g,龟板10 g,黄柏15 g,炙甘草15 g,炮姜15 g,白术15 g,肉桂10 g,蜂房10 g,泽泻20 g,茯苓20 g,通草5 g。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唇疮已瘥,后头痛消失,余症亦减。守方再服5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