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某,男,6岁。自幼尿床,夜夜都尿,其爷爷系某省医院退休西医教授,与我一同供职于某中医院,某日代为求诊,告其先天不足所致,处方六味回阳饮加减:
熟地15 g,红参5 g,附子15 g,炮姜20 g,炙甘草15 g,肉桂10 g,益智仁、赤石脂各20 g,砂仁5 g。5剂。
复诊:自行去天益堂药房抓药,因附子15 g 超量不敢给抓,最后只肯给抓10 g。后与其爷爷相遇,询问效果,告云服第一次药流鼻血,不敢再服。乃解释说,这是服药正常反应,不必疑虑,但吃无妨。由是接着服药,病愈。(张存悌治案)原按:小儿尿床,唐步祺经验用六味回阳饮加小茴香、益智仁,据云“无不应手辄效”,今宗之而投用果收良效。
本案患儿服药后出现流鼻血现象,引起家人疑虑,值得说明一下。郑钦安指出,服用附子之类热药后常有“变动”即所谓反应,这些“变动”是正常反应而非异常反应,是药效而非药误,其表现很多:“有胸中烦躁者,有昏死一二时者,有鼻血出者,有满口起疱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辍”;“忽然周身面目水肿,或发现斑点,痛痒异常,或汗出”;有“周身反见大痛大热者”;“有现口苦、口酸、口淡、口辛、,口甘等味”者……如本案就表现为鼻出血。当然,这些反应均系或然症,并非必然发生或者同时发生。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反应呢?是由于“阳药运行,阴邪化去”所引发,通俗些说,也可称之为“排病反应”。未服药前,机体阴盛阳虚,正气无力抗邪故无反应。而服用热药之后,阳气振兴,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尖锐对立,故有貌似异常实则正常的反应。
由于胸中烦躁、鼻出血、满口起疱等症状似乎火热之象,容易令人疑惧,以为吃附子“过火”了。那么如何判断是正常反应而非副反应呢?郑氏提出三条标准:“以不思冷水吃为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无妨”;“以饮食渐加为准”;这些反应“三五日自已”,“半日即愈”等,即自行消退,毕竟是给你祛病,而非添病的。这几条是最后的底线,提示我们,切不可为表面现象迷惑而中断治疗,或改投清凉,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