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六味地黄丸是成年人用的药,青少年学生不宜服用,这种说法对吗?差矣!考六味地黄丸的出处,乃是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原文说:“地黄圆(即六味地黄丸)治肾怯失音,囱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觥白等方。”到了明代,薛己承用此方,并在其所著的《正体类要》中,更名为“六味地黄丸”,成为直补真阴的主方。
此方药物组成:“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圆,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这种药物剂量的排列已被青年学子概括为“八四四三三三”而记诵。
从上文可知,六味地黄丸是钱乙用来治疗小儿发育不全的,由于先天肾气不足,小儿有点胆怯,说话声音也不响亮,头上的囟门还未闭合,精神亦不振作,眼睛白眼多,面色觥白,不那么红润。你看,这不是小儿发育不良吗!这种病症,正是六味地黄丸的适应证,焉有六味地黄丸不宜小儿之道理呢!
清代末年河南名医龙之章写了一本立足启蒙的医学书,名为《蠢子医》,他认为学生阴虚者多,正是适合服用六味地黄丸的年龄。为此他写了一首歌诀,名为“学生之病以六味地黄丸为主药”。歌诀原文如下。
六味地黄最好汤,一切阴虚它为王。
年幼学生多犯此,舍了此汤总惆怅。
我尝治些阴虚症,多从喉咙知端详。
不是肿来便是拙,不是疼来便是强。
皆因命火坠不住,多在家中少在堂。
一到学中便发作,五更鼓里念文章。
口渴凉风支不住,红红紫紫遍是伤。
看似火兮非真火,皆因命府失元阳。
若要治此症,六味地黄最的当。
宿砂益智少不了,肉桂附子最当行。
二位虽少亦将军,多少虚火尽归降。
不唯此证宜此治,纵有它症亦为王。
此是归根复命大治法,学生之理须要细商量。
你看,他把六味地黄丸(汤)当成滋补阴虚之王。学生所犯阴虚证,多从喉咙开始,由于五更起早读书,易于受风寒侵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咽喉不是肿痛,就是堵得不舒。他说这是阴火上犯,口渴,一有凉风就支持不住。医生可以看到咽部充血红肿。对于这种阴火证不可用苦寒的泻火药来治疗,而应当用六味地黄汤加砂仁、益智健脾培土,更重要的是要用附子、肉桂二味,引火归原,使上犯的阴火归于下焦命门之地,阴火不上犯了,喉咙的病就会好转。
六味地黄丸是从《金匮要略》肾气丸化裁而来,钱乙去掉了方中的附子、肉桂,成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代表方剂,而肾气丸则成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代表方剂。青少年正在发育成长,阳气偏旺,活动量大,易于上火。
但这种“火”是发育中的火,不可灭,而应当引导之,使之归于原位,即归于肾中之命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肾水充足,上浮之火就容易归位。但六味地黄丸偏于寒凉,遇到上浮之火,不易下行归肾,所以钱乙就加用砂仁、益智健脾培土,使中焦能正常运化;再用附子、肉桂二味,使所滋之水不寒,“顺其性,守其真”。浮火归位了,肾水充足了,就会自然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境地。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青少年疾患,体验尤多。如用六味地黄汤加党参、太子参治愈不育症;用六味地黄汤加蛤蚧一只,治愈一例7岁儿童哮喘症;用六味地黄汤治愈一例15岁女性雷诺症;用六味地黄丸治愈一例弱智儿童智力、成绩欠佳症;用六味地黄汤治愈一例4岁不出牙症,等等。
我常用六味地黄汤与读书丸加味,配成膏滋剂,在考试前让学生服用,以增强记忆力,稳定神志,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所用膏滋剂如下:
熟地黄60克,山萸肉60克,怀山药6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牡丹皮30克,石菖蒲60克,炙远志60克,生地黄60克,五味子30克,地骨皮30克,灵芝60克,麦冬60克,生甘草10克。水煎3次,药液混合,500~600毫升,按照正常操作程序,加入枣花蜜与枸杞子蜜各半(一般与药液量相等),收膏约1000毫升。每次10毫升,一日3次,直接服用,也可用沸水冲服。
由上可知,六味地黄丸是青少年学生的良药,用对证了,确能增强体质,益智聪慧。由于此方偏于寒凉,所以不适宜脾胃虚寒之体质。如果确实有肝肾阴虚夹有脾湿不化,那就要加上一些健脾化湿药,如炒白术、薏苡仁、白扁豆、陈皮等,还可以用藿香正气口服液送服六味地黄丸,以防寒凉伤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