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
感冒是以头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病的发生与素体虚弱,感受风邪有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尤多。依据流行之程度,可分为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和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根据感邪之不同、体质的强弱,临床主要分为风寒、风热两大类,又有兼湿兼暑之不同。体质虚弱,病情缠绵者,谓之体虚感冒。对感冒的治疗,依其邪在肺卫的特点,应以宣肺解表为主。属于风寒者,治宜辛温发汗;风热者,治宜辛凉清热,解表。兼湿佐以化湿,夹暑佐以清暑。体虚感邪者,治宜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不可专行发散,重伤正气。时行感冒,风热居多,且易化热成毒,治宜疏风清热,重在解毒,方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1)风寒表实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吐痰稀白,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选药首选表实感冒冲剂,1次10~20克,1日2~3次。有头痛及周身、四肢酸痛者用九味羌活冲剂,1次1袋,1日2~3次。伴有咳嗽吐痰者可选用荆防冲剂,1次15克,1日3次。感冒初起,可选用正柴胡饮颗粒,1次10克,1日3次。头痛明显者,可选用川芎茶调冲剂,1次1袋,1日2次;或选用伤风软胶囊,1次24粒,1日2次。合并鼻炎者,可以选用伤风停胶囊,1次3粒,1日3次。风寒感冒,不能明确分清表实表虚者,可选用风寒感冒冲剂,1次1袋,1日3次。
(2)风寒表虚证
症状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选药首选表虚感冒冲剂,1次1袋,1日2~3次,用开水冲服。
(3)风寒夹湿证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质稀色白,脘闷纳呆,便溏,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苔白腻稍厚,脉濡。
选药首选柴连口服液,1次10毫升,1日3次,饭后服。若湿浊不化,可佐藿香正气丸。病在暑月,六和定中丸更佳。
(4)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涕黄浊,咽喉肿痛,口渴欲饮,咳嗽,吐痰稠黄而黏,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选药首选银翘解毒丸(片、胶囊、冲剂、口服液);或感冒舒冲剂,1日15克,1日3次。也可选用风热感冒冲剂,1次1袋,1日3次。或羚羊感冒片(胶囊、口服液),1次4~6片,1日2~3次。或用羚翘解毒丸,1次1丸,1日2~3次;鲜芦根20毫升,1日2次。或用柴胡注射液,1次2~4毫升,1日2次,肌内注.射。甚者可用双黄连注射液或粉针剂,静脉点滴,1次20毫升,加入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毫升中稀释,1日1~2次。合并扁桃腺炎或咽喉炎者,可用六神丸、喉症丸含化,1次10丸,1日3~4次。配用双黄连口服液,1次20毫升,1日2~3次,口服。或用银黄片1次2~4片,1日4次。或银黄口服液,1次1支;银黄冲剂,1次1~2袋,1日2~3次。或选用玉液解毒颗粒,1次1袋,1日3次,冲服。若属温病发热,咳嗽咽痛,可选用金莲清热冲剂,1次10克,1日4次,口服。其他如抗病毒口服液,1次20毫升,1日3次;或抗感颗粒,1次3~6克,1日3次,口服,对风热感冒均有一定疗效。发热不重而咳嗽为主者,可选用桑菊感冒冲剂(片),1次1袋,1日2~3次。另有板蓝根冲剂,可作为风热感冒预防药物,在感冒流行时,每次1袋,1日3~4次,冲茶饮,有一定效果。
(5)风热夹湿证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咽痒咽痛,发热头痛,肢体酸痛,鼻塞,脘闷纳呆,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濡数。
选药首选芙朴感冒颗粒,1次15~30克,1日2次,口服。
(6)暑多夹湿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涨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选药首选暑湿感冒冲剂,1次1袋,1日3次,冲服。胃肠型感冒,表证与胃肠道症状俱重者,可选用藿香正气丸(酊剂、软胶囊、合剂)口服。1次1丸,1日2.~3次,口服。若外感风寒,内伤食积,吐泻俱作者,可选用午时茶,开水泡服,1次2袋,1日1~2次;或选用四正丸,1次2丸,1日2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7)秋燥证
症状恶寒发热,鼻咽口唇干燥,干咳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而于或薄黄少津,脉浮。
选药首选秋燥感冒冲剂,1次10~20克,1日3次,开水冲服,儿童酌减。
(8)少阳证
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恶心,不思饮食,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
选药首选小柴胡冲剂(片),1次10~20克,1日3次。体温偏高者,可选用少阳感冒冲剂,1次1袋,1日2次。该药乃小柴胡汤加青蒿而成,退热效果较好。若发热而无胃肠症状者,可选用柴黄口服液,1次10~20毫升,1日2次,独具退热功效。
(9)卫气相兼证
症状发热或持续,头痛,咳嗽,流涕黄浊,口渴欲饮或大渴不解,汗出较多,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大。
选药首选双清口服液,1次10~20毫升,1日3~4次。
(10)气虚外感证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感冒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选药首选参苏丸(片),1次6~9克,1日2~3次,口服。若平素表虚不固,容易感冒,可选用玉屏风丸(冲剂、口服液)常服,以益气固表,预防感冒,丸剂1次6克,冲剂1次1袋,口服液1次10毫升,1日2~3次。
★特别提示
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故感冒一证,以风邪为主因。风邪束表,肺卫失宣,诸症作焉。临证之时,首当区别风寒、风热之辨,关键在于有无热象,以临床所见,咽喉红肿疼痛为二症辨析之重点。表实无汗,治当辛温发汗,表实感冒冲剂是为首选,其余如九味羌活冲剂、正柴胡饮颗粒等药,均有明显疗效,临床可酌情选用。表虚有汗,治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可选表虚感冒冲剂,服之则安。风热感冒,临床尤为多见,所用成药,从口服到注射,剂型齐全。病轻者,可选用口服药如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抗病毒口服液等。病重者,可肌内注射柴胡注射液。高热不退而病急者,当用双黄连注射液加入液体静脉点滴,能达立竿见影之效。
风邪夹湿,病多缠绵,治疗当兼顾湿邪。风寒夹湿,当以疏风散寒,化湿解表,用柴连口服液;风热夹湿,治当疏风清热化湿,选芙朴感冒颗粒,暑多夹湿,夏季湿重,故暑湿感冒,夏季多见。往往湿热互结,湿不去,故治当清暑化湿解表,暑湿感冒冲剂是其首选。若胃肠症状重者,藿香正气丸、四正丸、午时茶均为对症之药,用之得当,服之即安。秋燥感冒,多发秋天,治当清热润燥为主,药选秋燥感冒冲剂,热邪得清,燥邪得润,鼻干燥咳之症方消。
少阳感冒,较之一般感冒病位稍深。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汗之不及,下之不宜,当予和解少阳,少阳感冒冲剂、小柴胡冲剂、柴黄口服液均可服。
卫气相兼,病及阳明气分,热盛津伤,单纯解表自非所宜,治当卫气双解。药选双清口服液或风热清口服液解表清里,即可邪去正安。气虚感冒,临床极为常见。此型也是中医治疗之优势最明显者。体虚之人,卫外不固,稍受风邪,即作感冒,且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治当益气解表,扶正祛邪。病发之时,用参苏丸。平时预防选玉屏风丸,卫外得固,则病不复作。
总之,感冒辨证,首辨风寒、风热两大类,又当顾及兼夹之邪。若论季节,则夏天多暑湿感冒,秋天多秋燥感冒,选药亦当因时制宜。气虚之体,尤易感冒,治当扶正祛邪并举,不可专行发散,重伤正气。病愈之后,又当服药或食疗调理,结合体育锻炼,方保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