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源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
【配方组成】人参去芦白术干姜炮各三两甘草炙,减半
【用法】上为细末,丸如绿豆大,每服半丸至二三丸,食前温水送下。
【作用与功效】健脾温中散寒。
【主治适应症】脾胃虚寒诸症。
【方解】脾主运化而升清阳,胃主受纳而降浊阴。若中虚有寒,升降失职,故为吐利腹痛,不欲饮食,治当温中以祛寒,补气而健脾,助运化而复升降。本方以辛热之干姜为君,温中焦脾胃而祛里寒。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而正升降,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炙草益气和中,并为佐使之用。四药配合,中虚之寒得辛热而去,中焦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而浊阴降,运化健而中焦治。若因中焦虚寒所致出血,但见面色皖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少力,是阳气虚弱,血失所统,离经妄行之故,可配加黄芪、阿胶、当归之类;若由于小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病中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伐脾胃阳气所致形体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可用本方治疗,而对于病后喜唾涎沫,久唾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最适本方为丸剂服,而自然徐徐收功。
【方论】
张山雷:“此即理中。方下无主治者,盖以熟在人口,所治何症,尽人能知,无须更说耳。”(《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临证提要】调中丸即理中丸减甘草剂量而成,调中即理中之意。本方蒸腾阳气,消化水谷,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使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方中人参补气益脾为主,白术健脾燥湿为辅,干姜温中散寒为佐,炙甘草和中补土为使,适用于中焦虚寒,下利清谷等证。
调中丸来源于张仲景的理中汤,钱氏多采用仲景之方治疗儿科疾病,用
丸剂制药则更赋予儿科特色。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有一著名方剂四君子汤,与本方仅一味药之差,四君子汤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重在益气健脾,而调中丸重在温中散寒,但总不离一个虚字,在病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有其不同证候特征,应详加辨证而施以效方。钱氏应用调中丸是针对伤风自利及胃冷虚诸候,伤风自利者“脾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差,调中丸主之”。胃冷虚者“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当补脾,益黄散主之。若下利者,调中丸主之”。可见对于脾胃虚冷,伤风下利当温中散寒,补气益脾。巢氏~《病源论》洞泄下利:“春伤于风,夏为洞泄,小儿有春时解脱衣服,为风冷所伤,藏在肌肉,致夏饮食居处不调,又被风冷,入于肠胃,先后重沓为风邪所乘,则下利也。其冷气甚,利甚为阴泄,洞泄不止为注下也…肠胃虚弱,受风冷则下利,利断之后,脾胃尚虚,谷气犹少,不能荣血气,故虚羸也”。因小儿脾常不足,故钱乙特别注意顾护小儿脾胃功能,脾胃强健,运化如常,气血充沛,邪不易侵,则病安从来?因调中丸基本为理中汤原方,故在此基础上加减化裁并应用的范围可谓广矣,如附子理中汤、《明医杂著》理中化痰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