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施灸
直接灸又称明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旎灸的一种方法。灸时每燃完1个艾炷,叫做1壮。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1)瘢痕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施灸前先在所灸腧穴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用火点燃施灸。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每壮艾炷需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灸疮自行痊愈,结疤脱落后留下瘢痕灸。
(2)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或起疱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2.间接施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施灸疗法中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隔盐灸等方法临床最为常用。
(1)隔篓灸
用鲜生姜切成厚为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生姜具有发汗解表、开宣肺气、温中止呕、消水化食、解毒的功能。
(2)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用针刺上小孔,将蒜片放在施灸部位或肿块上(未溃破者),再置于艾炷之上,灸之。大蒜具有杀虫、解毒、消痈、散结的功能。
(3)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附子有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的功效。
(4)隔盐灸
隔盐炎也叫神阙灸。本法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致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