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自汗、盗汗是指全身或局部(如手足、面颊等)出汗过多。醒时汗出为自汗,睡则汗出为盗汗。

本病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亦可因情绪波动(如恐惧、惊骇等)或体虚等因素所致。古谓:自汗属阳虚、气虚为多,盗汗属阴虚火旺者为多。

自汗、盗汗。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则汗止者为盗汗,或遇精神紧张时汗出尤著。病多缠绵难愈。

郁金散

【组成】郁金20g,煅牡蛎、五倍子各1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药末10g,用蜂蜜调成药饼2块(以不流动为度),贴在两乳头上,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老中医自汗、盗汗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功效】解郁敛汗。

【主治】自汗。

【附记】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用药3~20剂即愈。

五郁散

【组成】郁金30g,五倍子9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药末10~15g,用蜂蜜调匀成膏(以不流动为度),分作两饼,贴敷两乳头上,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疏肝解郁,收敛止汗。

【主治】自汗。一身汗出,上部尤多,动则尤甚,日久不愈。

【附记】笔者经验方。据临床观察,凡自汗日久不愈与情绪变化有关,用之多验。若连续用药5次,汗减而未止者,可调整剂量,即郁金15g,五倍子30g,继续外敷,自汗可止。

五倍子散

【组成】五倍子粉5g。

【用法】将上药粉用温水调成厚糊状,敷于神阙穴(肚脐),也可敷涌泉穴,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连敷3天仍无效者,应更方治之。

【功效】收敛止汗。

【主治】盗汗、自汗。

【附记】屡用效佳。

五辰散

【组成】五倍子1g,煅牡蛎、朱砂各0.5g。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每取药末2g,用温水或凉水调成糊状,于临睡时外敷神阙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掉。3次为1个疗程。

【功效】收敛止汗,安神。

【主治】盗汗。

【附记】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或2个疗程即愈。

金蛎散

【组成】郁金粉0.24g,牡蛎粉0.06g。

【用法】上药混匀,以米汤调为厚糊状,分为2饼,贴在左右乳中穴,用胶布或清凉膏贴好,24小时更换1次,连敷3~4天即可。如皮肤接触胶布后出现红、痒或起疱流水现象者,亦可隔日使用。

【功效】解郁敛汗。

【主治】小儿盗汗。

【附记】或取木耳、大枣各15g,冰糖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或3次服。多1剂汗减,6剂汗止。

盗汗汤

【组成】山茱萸15g,浮小麦(捣碎)、山药各30g,牡丹皮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或代茶饮用。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除烦。

【主治】盗汗。

【附记】或取浮小麦30g,大枣20枚。将浮小麦捣碎,大枣去核,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煎20~30分钟。每日1剂,代茶饮用。用之临床,效果亦佳。

地麦汤

【组成】生地黄、麦冬各30g。

【用法】将上药制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闷30分钟即可。每日1剂,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养阴,止汗。

【主治】盗汗。

【附记】或取柏子仁(捣烂)10~15g,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即可。每日1剂,代茶饮用。用之临床,效果亦佳。

白芷散

【组成】白芷50g。

【用法】将白芷研末。每取药末1.5~3g,以唾液调和成厚糊状,敷于肚脐上,用纸盖住,以手指揉之。出汗时用效果最好。

【功效】祛风解表。

【主治】盗汗、自汗。

【附记】或取白芷用水磨汁,每晚睡前滴鼻,用治盗汗,效佳。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