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小儿高热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清·叶天士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盖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一旦罹患,易虚易实,病变最速”。又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感邪之后最易热化,无论外感、内伤,发热者居多。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又小儿智力未开,往往寒冷不知御、炎热不知避、饥饿无度,因此无论内伤外感,多互结为患,邪从热化,每致发病,小儿发热或壮热不退。

山栀膏

【组成】栀子9g。

【用法】将上药研末,浸入少量的70%乙醇或白酒中30~60分钟,捣烂,加入适量的面粉和匀,做成4个5分硬币大小的面饼。于临睡前贴敷于患儿的双侧涌泉穴和双侧内关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次晨取下,以局部皮肤呈青蓝色为佳。

【功效】泻火退热。

【主治】小儿高热。

老中医小儿高热怎么治?中医治疗药方配方处方大全

四仁膏

【组成】栀子、桃仁、酸枣仁、杏仁各等份。

【用法】上药烘干,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15g,面粉5g,和匀,用鸡蛋清调成软膏状,做成4个药饼,贴敷于患儿的双足心涌泉穴和双手心劳宫穴,外盖塑料薄膜,用绷带包扎固定。

【功效】宣肺清热,活血安神。

【主治】小儿高热不退、烦渴、气促神昏。

大黄僵栀膏

【组成】大黄、栀子、僵蚕各4份,牛膝2份,细辛1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糊膏状,备用。每取药膏5~8g。涂于伤湿止痛膏或塑料布上,敷贴于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勿使药膏外渗,4~6小时后取下,若无效或体温复升者,可连续敷贴,必效。

【功效】清热散风,导热下行。

【主治】小儿高热。

栀豆膏

【组成】栀子、石膏、绿豆各30g。

【用法】将上药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鸡蛋清调成软膏状,制成药饼5个,分别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双手心劳宫穴和剑突下。热退除药。

【功效】清热散风,解毒退热。

【主治】小儿壮热、烦渴、气促神昏、躁扰不宁。

银翘大青汤

【组成】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淡竹叶各15g,薄荷、檀香(后下)各20g,大青叶30g,冰片(研细)3g。

【用法】将金银花、连翘、黄芩、淡竹叶、大青叶、板蓝根置于砂锅中,与檀香同煎5分钟,滤去药汁;药渣加水,与薄荷再煎1次(约5分钟),滤汁,二煎药汁与头煎药汁合并,入冰片末即可。用时取药汁总量的1/2倒入浴盆,加适量温水,使水温在35℃左右,洗浴患儿全身。每次洗15分钟,以汗出为佳。每日1剂,日浴2次,连用2天为1个疗程。

【功效】辛凉清解,解表退热。

【主治】小儿高热。

蝎黄散

【组成】全蝎、大黄各6g,甘草3g,朱砂0.3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抽搐时服3g,日服2次,用白糖水送服。

【功效】清热息风,止痉安神。

【主治】小儿感冒发热抽搐。

【附记】或取僵蚕3g,水煎取汁,加蜂蜜适量调服,日服2次。用之临床,效果亦佳。

蒲银石膏汤

【组成】石膏、金银花、蒲公英各30g,玄参25g,神曲10g,荆芥6g,大黄(后下)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或4次。

【功效】清热泻火,疏风消食。

【主治】小儿高热。

【附记】临床屡用,疗效满意。一般用药1~3天即可治愈。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