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耳聤医案大全_中医治疗方法

耳聤

王力宪医案

杨某,女,14岁。

1982年2月21日初诊。自1971年起,左耳(下同)流脓,经久不愈。至1981年10月2日,突然耳痛加剧,伴见发热畏寒、头痛呕吐,在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经摄双侧乳突梅氏、徐氏位片示:左乳突峰房气房消失,左鼓窦人口明显扩大,该处有骨质破坏。诊断意见:“左侧慢性乳突炎,合并胆脂瘤形成”,(X线号72057)。住院诊断:①耳源性脑脓肿;②左耳化脓性中耳炎。当即行左小脑脓肿穿刺术,左乳突根治术。24日头痛加剧.以前额为甚,鼻腔出血,呕吐黄水,继而昏迷,经钻颅抽脓术后6小时苏醒。嗣后虽经多次抽脓和抗菌治疗,但头痛、耳内流脓始终不消,乃自动出院,就诊于中医。

现症:头昏头痛,耳根周围掀热红肿,耳内胀痛难忍,并流出多量黄绿色粘稠脓液,味腥臭。胸胁满闷,急躁易怒,形瘦食少,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肝胆湿热,壅结耳窍,腐化成脓。

治法:清泻肝胆,蠲毒排脓。

方药:

龙胆草、桃仁、当归、生地、黄芩各10克,银花30克,生苡仁、冬瓜仁各24克,地骨皮、连翘各15克。

水煎服,日1剂。

1982年2月25日耳痛锐减,耳根部红肿渐退,耳内排出大量腥臭脓液。前方加夏枯草、黑豆衣、大豆黄卷各15克。

28日耳根部红肿全消,脓质逐渐清稀。前方去桃仁加枸杞子10克,同时服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天3次。继续治疗20余天,脓净痛除,病情向愈。

12月27日来市复查,X线征象与意见:“颅头正侧片,所见颅骨质未发现明显异常,颅内未发现异常之软组织阴影”。(X线号10132)经4年随访,患者康复,能胜任体力劳动。[新中医,1987,(5)]

老中医治疗耳聤医案大全_中医治疗方法

张寿颐医案

肝胆火炎,挟痰上壅,右耳胀肿,其势甚炽,是聘耳之重者也,当以疗法论治。颊车不利则络为之闭也,拟清肝化痰,抑降宣络。

真羚角尖(水磨浓汁)0.9克(冲服),生石决明24克,生打牡蛎9克,生磁石9克、象贝母9克,陈胆星4.5克,鲜竹茹4.5克,湖丹皮4.5克,焦栀子9克,怀牛膝6克.玄明粉4.5克(冲),鲜荷叶边半圈(入煎),橘红2.4克。

聘耳加以头鸣,总是阴虚于下,阳浮于上,症关肝肾根本,非滋填不可,且非可求效于日夕者,脉象弦大而涩,舌苔不膩,宜清肝滋肾,标本两顾,似可多用无弊。

砂仁1.2克(同炒)大元地6克,生延胡4.5克,龙胆草2.4克,潼蒺藜4.5克,甘忙予6克,象贝6克,生杭芍9克,杭菊花4.5克,女贞子6克,红旱莲6克,枣仁泥6克,木通3克,白鲜皮4.5克,生打牡蛎6克,生龙齿6克,石决明12克,生代赭石9克(后四味先煎)。

另羚羊角尖(水磨冲服)1.2克(《张山雷专辑》)。

钟小雄医案

龚某,男,12岁。

1990年7月8日初诊。

主诉:3天前到小河游泳,后觉右耳道疼痛,逐日加重,昨晚疼痛加剧,手不能触,伴发热便结、拒食、听力下降,急来诊治。检查:体温38.5℃,见少量黄色脓液从右耳内流出,鼓膜掀红肿胀,正常标志消失,张口、吞咽、按压耳屏、牵拉耳郭疼痛加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医诊断:脓耳。

西药予3%双氧水清洗耳道脓液,复方新霉素滴耳液滴耳,1天4次,连用2天,青霉素160万单位分上、下午2次肌内注射。

方药:

金银花15克,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白芷各10克,甘草8克,生大黄(后下)6克,每日1剂。

2天后复诊:症状缓解,疼痛减轻,大便畅,发热退,守原方去大黄加布渣叶10克。4剂后诸症若失。随访1年无复发。[新中医,1997,(3)]

陈莲舫医案

五聤者,脓分五色,总名谓之耳聤。现在并无血出,青脓白脓交溢,脑髓受伤,肝阳为炽,渐至颊车闭而难开,颈项头目皆牵引为痛,清空之虚,难于着枕。脉细弦。体本丰腴,内痰与内风有升少降。拟以镇养。

西洋参,东白芍,白潼蒺藜,抱木神,炒佳蚕,杭菊花,鱼脑石,煅龙齿,炒丹参,黑料豆,象牙屑,荷边。

耳聤溢血,血止又复溢脓,脓薄如水,或多或少,以致清空受伤,头部鸣响,额间作痛,牵连诸虚,喉痹嘎痛,脘满纳少,有时腹痛,有时便溏。脉弦滑。治宜和养。

西洋参,鱼脑石,炒白芍,海贝齿,象牙屑,川贝母,元金斛,杭甘菊,抱木神,白蒺藜,合欢皮,橘叶,橄榄核,荷边。(《陈莲舫医案秘钞》)。

陈约山医案

素有聘耳症,发作时见脓稍愈,今外面肿势必内外交溃。脉象弦数,左关带硬,此肝胆肾三经受病。拟用内外调治,侯溃后肿乎,再商补剂。

羚羊角,石决明,天花粉,山栀皮,料豆皮,新会皮,白蒺藜,鲜荷叶。

二诊:肿势虽平,脓水未尽,脉象虚弦。法当和补,但溃口骤难收敛,拯宜加意调治。防党参,白茯神,沙蒺藜,石决明,料豆皮,赤丹参,冬桑叶,青荷蒂,川石斛。震耳方:沙蒺藜,料豆皮,左牡蛎,女贞子,白茯苓,怀牛膝,土沉香,灵磁石,奎白芍,洋青铝。

耳为肾之外候,肝胆二经俱络于此。今耳窍肿塞,稍见清脓,微痒化疼,乃风火相搏,已成聘耳之症。脉形浮滑。拟祛风散邪,冀其痛缓。脓多再商滋培本,否则恐成耳漏青防风,白蒺藜,薄荷梗,青皮,钩藤,白桔梗,柴胡梢,石葛蒲。(《陈氏医案》)。

文春峰医案

位某,男,7岁。

因左耳疼痛、流脓而就诊。体温38.3℃,左耳部有抓痕和干枯血迹,脓液充盈中耳并渗出黄色粘稠脓液,味难闻,耳后淋巴结肿大伴压痛。

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治疗:即予“四黄粉[药物组成:大黄、黄连、黄柏、黄芩、冰片(另包)各10克,将药用温火烤干后加冰片,充分拌匀混合过100目筛,贮瓶备用。彻底清除外耳道积脓后将粉剂药少量放在外耳道口,用一根细小的塑料管对准耳内轻轻地吹两下使药物进人鼓膜,每日两次连续用3天]吹耳,连续用药3天后,热退,疼痛消失而愈。[陕西中医,1998,(8)]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