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疗肾虚原文

肾脏是人体调节中心,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负责机体的生长、衰老、死亡,肾虚则体虚者,生命的物质能量交换便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医书《黄帝内经》中,对肾虚症状的阐述和治疗方法也有很多论述,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和调养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作为我国中医文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资源,《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深刻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中医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不乏对肾虚等概念的阐述,对人体疾病的治疗和机体调养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中医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财富。

有关肾虚,《黄帝内经》记载:“气的根于肾,又归肾,故日肾纳气,其息深。” 因此,气是肾虚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气是由口鼻吸入肺,故肺主气。 肺的主的是呼,肾主的是纳,肺接受的气最终都要到达肾,肾是身体调节的中心,是身体的生命之源,负责肾虚、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因此,肾虚就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的水代谢主要涉及到肺、脾、肾等多个器官,其中肾的作用最为重要。 肾虚会导致气滞,进而出现遗尿、小便失禁、夜尿增多、尿少、水肿等症状,而慢性肾脏疾病绝大多数都与肾虚有关。

此外,血的产生还与肾脏有关,血形成的物质基础为“精”和“气”,精包括水谷精微、肾精,气则是天然的清气,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肾虚。

平时要根据肾虚的表现来辩证,经常吃百合莲子粥、枸杞菊花茶、银耳小米粥等,可补肾养肝、滋补肾阴,狗肉、羊肉、牛肉、山药、黑豆、黑芝麻等都是补阳的佳品,寒性体质饮食的好处颇多。 对肾虚的辩证及治疗也作了很深入的阐述,治疗调养要辩证,切不可一概而论。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