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成分】白茅根含糖类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等及淀粉;简单酸类及钾盐: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三萜烯:白茅素、芦竹素、羊齿醇等;5-羟色胺等;其他尚含类胡萝卜素类及叶绿素、维生素、白头翁素等。
【现代药理】
(1)白茅根能显著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2)白茅根水煎剂和水浸剂有利尿作用。
(3)白茅根对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福氏、宋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有一定的抗HBV病毒能力。
(4)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胃、膀胱经。
【传统功能】凉血止血,生津止渴,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用法与用量】口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捣汁或研末。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泄多不渴者忌服。切制白茅根忌用水浸洗,以免钾盐流失。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以白茅根(干品)250g,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也可配合大蓟、小蓟、生地黄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必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注意保暖。必要时适当加用其他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治疗数十例,通常服药后1~5天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ml。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为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为11~26.4天。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
(2)慢性肾炎:以消白颗粒剂(白茅根、石韦、黄芪等,每袋14g,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1袋/天,分3次冲服。3个月为1疗程。治疗30例,完全缓解16例,基本缓解9例,无效5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均有显著差异。
(3)急性传染性肝炎:白茅根(干品)60g,水煎,1日分2次服用。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患者28例,治愈(45天内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7例。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
(4)血尿:鲜白茅根50g,白及50g,加清水350ml,煎为100ml,日服2~3次,一般2~5日见效。
(5)脂肪肝:肝脂平(白茅根、生山楂、石决明等)3粒,1日3次,餐前服用,1个月为1疗程。用药6疗程。治疗156例,显效(血脂复常)14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7%。
(6)肝硬化腹水
方一:鲜白茅根300g,水煎服,1日1剂。
方二:赤小豆粉50g,白茅根水调敷神阙穴,1日换药1次。治疗黄疸型肝硬化腹水3例,肾炎水肿4例,皆获痊愈。
(7)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紫癜消胶囊(白茅根、黄芪、党参等)1日6粒,分3次,餐前服用。30天为1疗程。停用其他影响疗效的药物。用1~2疗程。治疗100例,显效(出血止、血小板恢复正常;停药后3个月后未见复发)72例,良效17例,进步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8)银屑病:白茅根60~120g,黄药子15g,赤芍60g,生地黄30~60g,丹参、紫草、槐花、荆芥、地龙各30g。1日1剂。白茅根煎汤,去渣,取液煎余药口服。治疗期间停用他药。治疗53例,临床治愈38例,显效6例,进步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
(9)干性支气管扩张咯血:白茅根15~30g,大黄6~15g,黄连、黄芩、白及、地榆各10g,小蓟、仙鹤草各15g,咳甚者可加百部、枇杷叶、杏仁、前胡;咯血者每次用量100ml,另加赤芍、藕节、牡丹皮。治疗37例,用时1~15天,均治愈。
(10)产后风湿痛:老白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11)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白茅根汤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4周为1疗程。治疗112例,痊愈58例,显效37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96%。
(12)小便热淋:鲜白茅根90g,车前草30g。水煎服。
(13)乳糜尿
方一:白茅根100g,鱼腥草60g,车前草60g,煎水1000ml,代茶饮,1日1剂。治疗乳糜尿患者12例,痊愈6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
方二:白茅根每次100g,水煎,分2次服用。治疗乳糜尿患者5例,均治愈。
(14)风热感冒:白茅根、鬼针草各30g,嫩桑枝、山芝麻根、积雪草各15g。水煎服。
(15)鼻出血:鲜生地黄、白茅根各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