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药物成分】大黄主要为蒽醌衍生物,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物质、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等。
【现代药理】
(1)大黄有抗菌作用,对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最敏感的为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其次为白喉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等。
(2)有利胆和健胃作用;此外,还有止血、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3)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4)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由于鞣质所致,泻后又有便秘现象。
(5)大黄有抗肿瘤作用。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传统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法与用量】煎服,5~15g;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临床应用】
(1)胆绞痛:用生大黄10~20g,木香10g,开水浸泡后饮服,治疗胆绞痛,总有效率91.1%。
(2)急性胆囊炎:大黄30~60g,水煎1~2小时服1次,直至腹痛缓解。平均2.3天腹痛及腹部体征消失,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3~4天后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大黄平均用量248g,治疗急性胆囊炎10例,全部有效。
(3)消化道出血:大黄配白及,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36例,总有效率91.7%。
(4)淋巴结核:大黄粉100g,石灰粉400g,砂锅中炒至石灰呈微红色,晾凉,过筛,加香油调成糊状,用纱布条浸药后敷在伤口上即可。治疗208例,治愈181例,占87.0%;有效26例,占12.5%;无效1例,占0.5%,总有效率99.5%。
(5)小儿急性肾炎:大黄丹参汤为主,灌肠治疗小儿急性肾炎,均获良效。(6)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治疗上加服10g大黄浸泡液400~600ml,保持大便呈稀糊状,1日3~5次,治疗组20例,症状改善17例.加重3例。
(7)胃癌出血等:大黄粉3g,1日3次,口服,直至大便隐血(潜血)阴性为止。治疗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为2.5天。生大黄治疗胃癌出血、溃疡出血和胃炎出血55例,有效率98.1%。止血时间最短2天,最长11天,平均为5天。(8)慢性肾衰竭:生大黄30g,文火煎煮20~30分钟,煎取浓汁200ml,过滤,直肠高位滴入,保留灌肠1~2小时。轻症者1日1次,重症者1日2次,2周为1疗程。轻症者应用2~3疗程,重症者应用4~5疗程。治疗慢性肾衰竭早期及中期,服药比较困难的患者56例,配合对症治疗,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18例。
(9)重型肝炎:大黄、槐花米各40g,水煎取浓缩至300ml,药温约37℃,高位保留灌肠,1日1~2次;15天为1疗程。山莨菪碱50~100mg,加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1日2次。治疗68例,临床治愈37例。
(10)高脂血症:大黄经切片、晒干、粉碎后过120目筛,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量0.25g。第1周1日4次;第2周1日3次。1个月为1疗程。服上方治疗高脂血症患者42例,效果满意。胆固醇、三酰甘油下降,有效率分别为81.3%和87.5%。
(11)咳嗽:大黄6g,泡水代茶饮,1日2次。一般服药1剂即获痊愈。
(12)急性软组织损伤:速效止痛粉(大黄100g,乳香20g,没药20g,冰片10g)适量,用白酒或75%乙醇调成糊状,均匀地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200例,显效108例,有效8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5%。
(13)银屑病
内服:生大黄3~15g,熟大黄6~20g,制成煎剂(生大黄后下),1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外用:生大黄、熟大黄各30g,用30%乙醇100ml浸泡1周,取汁外搽患部,1日1~2次,搽药后用手在患部摩擦5~10分钟,使局部有微微发热感即可。治疗45例,痊愈28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
(14)肠梗阻:生大黄研末,成人每次9g,老幼减半,用开水冲服或胃管注入,每日2次。
(15)冻疮:大黄20g,水煎熏洗患处,每日2次。
(16)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溃疡、皮肤毛囊炎、头部疖肿等炎性疾病:生大黄9~24g,水煎汁150~500ml。用于漱口、湿热敷及洗涤,每日4~6次。
(17)疖、痈、有头疽、手足疔疮,外伤感染等一切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的溃后脓液较多者:生大黄100g,加水300ml,煎沸20分钟后过滤,再加同量水煎沸15分钟过滤,将2次煎出液浓缩至100ml,按100g凡士林加入30ml大黄煎出液,制成大黄软膏。用时根据疮面的大小摊于纱布上外贴;或制成大黄油纱布,高压灭菌后,贴敷疮面。
(18)甲沟炎:生大黄研末备用。以醋调匀(小儿可将醋稀释后用),外敷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清洗后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