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
【药物成分】大戟根含大戟苷,生物碱,大戟色素体A、B、C。新鲜叶含维生素C。红芽大戟根含游离蒽醌类和结合性蒽醌类。从红芽大戟根中分得:丁香酸、虎刺醛、甲基异茜草素、红大戟素及3-羟基巴戟醌等。
【现代药理】
(1)大戟根的抽提物确有致泻作用。
(2)大戟根皮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动物的末梢血管扩张,兴奋妊娠离体子宫,抑制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3)东北的大戟鲜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但除去鞣质后,抗菌作用即消失。制剂保存数天或加热亦可使抗菌作用减少甚至消失。
【性味与归经】苦、辛,寒,有毒。入肺、脾、肾经。
【传统功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用法与用量】口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注意事项】虚寒阴水及孕妇忌服。体弱者慎用。
【临床应用】
(1)急性扁桃体炎:大戟1~3g,水煎含服,用药2~3次即可治愈。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效果显著。
(2)急慢性肾炎水肿:大戟根洗净去皮切片,每500g以食盐15g,加水拌匀,晒干或烘干,研成细末,装胶囊。日服2次,每次0.75~1g,隔日1次,空腹温开水送下,6~9次为1疗程。一般经治6~7天后水肿即完全消失。服药期间用低盐饮食,禁食生冷、辛辣、鱼及猪头肉等发物。患者服药后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泻。禁用于孕妇、心力衰竭、食管静脉曲张及体弱者。治疗60余例,均有显著的消肿作用。
(3)慢性咽炎:红芽大戟3g,口中含服,1日2次。治疗54例,痊愈25例,占46.3%;显效21例,占38.9%;有效6例,占11.1%;无效2例,占3.7%。总有效率96.3%。
(4)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或其他肝硬化腹水:大戟鲜根洗净晒干磨粉,小火焙成咖啡色,装入胶囊,每次0.6~0.9g,隔日或隔2日服药1次,7~8次后停药1周,以后视病情再服。若腹水已退,可选用人参养荣丸等调理。曾试治20例,显效9例,好转9例,无效2例。
(5)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采用消核膏(含红芽大戟、制甘遂各60克,白芥子24克,麻黄12克,生南星、生半夏、朴硝各45克,僵蚕、藤黄、山慈菇、土贝母各30克。加清油1L,制成膏药。)厚贴患处,3~5天换药1次。用2~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