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组成】广东紫珠干浸膏、益母草干浸膏、乌药干浸膏。
【功能】清热,祛湿,化瘀,止带。
【作用功效】用于治疗湿热下注所致带下病,症风赤白带下,量多味臭;宫颈糜烂见上述证候者亦适用。
【现代药理】本品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能缩短小鼠出凝血时间,对热板及醋酸小鼠致痛有镇痛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型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1.变态反应患者,女,40岁,于2003年8月19日就诊。临床诊断为:宫颈糜烂,月经不调。给予口服卡巴克络(安络血)片5mg,一日3次;妇康宝口服液10ml,一日3次;抗宫炎片(批号20030306)1.5g,一日3次治疗。服药3~4小时后,患者出现趾间瘙痒,逐渐加剧,随之全身皮肤起皮疹,瘙痒难忍,下肢较重。次日停服抗宫炎片,症状减轻。8月21日再次服用时,症状又随之加重。患者于8月22日再次来院就诊。体检:体温36.7℃,脉搏75次/分,血压130/80mmHg,呼吸16次/分,全身散在红色丘疹,大腿部融合成片状。诊断为抗宫炎片引起的荨麻疹型药疹。停用抗宫炎片,给予口服泼尼松10mg,一日3次;维生素C 0.2g,一日3次;氯苯那敏4mg,一日3次及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5天后症状逐渐消失。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2.血管炎型药疹患者,女,30岁。于1995年12月12日因慢性宫颈炎遵医嘱服用抗宫炎片(江西举卿中药厂生产,批号900313),一日3次,每次6片。服用1天后,于第2天早发现双膝皮肤出现红色结节,伴轻度瘙痒、关节酸痛、头晕。考虑到可能是药物过敏,停用本品,并于当日到本院皮肤科就诊。检查:双膝膑骨周围皮肤散在直径0.2~0.4cm大小不等的红色圆形结节,质硬,触之感觉热,皮疹与周围正常皮肤界限不清,皮损在膝部排列成环状,皮肤划痕征(一)。诊断:药疹(血管炎型)。因患者拒绝进行药物治疗,于停药4日后自愈。2周后为证实是否由抗宫炎片所致,再次口服同剂量抗宫炎片3次,又出现上述皮损症状,亦未感觉加重,数日后自愈。
3.其他有偶见头晕的报道,可自行消失。
【注意事项与禁忌】孕妇禁用。
【分析与评价】抗宫炎片为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广东紫珠、益母草、乌药,临床上用于慢性宫颈炎。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及皮肤病史,在服用抗宫炎片同时未使用其他药物,亦无食用致过敏的食物。2次服用均出现上述皮肤过敏症状,可确定为抗宫炎片所致。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注意。过敏体质者宜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