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风
小儿惊风根据临床表现又分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种。与现代医学之乙脑、流脑和结脑病甚为相似。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本病好发于16岁以下儿童,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与儿童之“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
【病因】多因外感六淫时邪疫毒;或内伤饮食,郁积化热;或精神失常,突受惊恐等因所致;或因久病脾虚,化源不足;或由急惊风失治转化而成慢惊风。本病可单独出现,或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总之,原因虽多,急性多由热甚生风,而慢性多由虚风内动所引发。
【症状】无论急性、慢性惊风,临床上多以“搐、搦、掣、反、颤、引、窜、视”八字为特征。急惊风发病突然,其症较重;慢惊风则发作缓慢、时发时止,见症较轻,且多伴有脾虚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天枢、足三里、神阙、太冲。配穴:外感型,加曲池、大椎;痰热型,加丰隆、列缺;惊恐型,加印堂、涌泉、水沟。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盐灸,取神阙穴,将大青盐适量纳入脐孔中,将枣核大的艾炷置于盐上,灸3~5壮,每日灸1次,3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无瘢痕灸,用于神志不清,灸涌泉、水沟,每穴灸5壮,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惊风(急惊风)。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①发作时取人中、百会、十宣、合谷、太冲;缓解时加大椎、中脘、丰隆;②发作时取穴同方①,间歇期加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章门、神阙、足三里、行间。
第1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惊厥抽搐时,先用毫针刺十宣穴出血,后灸人中、百会(或前顶、印堂)穴各灸3~5壮,不愈加灸大椎、关元、合谷、足三里,以灸至局部温热红润痉止为度;②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灼灸一下;③用温针灸,缓解期,每次取2或3穴,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灸1次。
第2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在章门、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行间,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盐灸,用食盐填满脐窝,灸3~5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分钟,每日灸2次;④用温针灸,缓解期,每次取2或3穴,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主治:小儿惊风(急惊风用方①,慢惊风用方②)。
附记:此法用治惊风虽有一定效果,但必须与药物等疗法配合使用。小儿施灸,为了掌握热度,术者可用左手示、中指分开按在灸治部位两旁,右手持艾条在穴位上方回旋施灸,给予适当温热刺激。
配穴方三主穴:大椎、曲池、合谷、太冲、涌泉。配穴:高热配十宣(刺血);晕厥配人中(掐压)。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主穴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配穴治法同上。②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每穴灸5~10分钟。若症重者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曲池(双)放血,再用指揉压各3~5分钟,然后再艾灸。如此操作,则效果更佳。每日灸1次。
主治:小儿急惊风。
附记:本法仅为救急治标之用,若症情缓解后,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疗法为辅。若再配合外敷法,则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