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归类于第一轴的解离症的一种。多重人格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事实上它有过多种名称,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属分离(转换)性障碍,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属解离型障碍。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患者的男女比1:9可以作为佐证,这或许是女孩比男孩易受到性侵害的缘故。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如近亲相奸)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1、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2、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4、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6、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8、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疾病,目前没有没有科学的系统疗法可以针对性的治疗,大多数多重人格患者将持续多年方见好转,而且非常难以治疗。此种心理疾病,还需要从心理上来进行疏通和治疗。虽然人们对多重人格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强,但多重人格仍然是人格障碍中最难理解和应对的领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