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性小树或灌木,高度2-10米。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和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 cm,宽3-7 cm。前端急尖,基部圆,边缘具粗锯齿或圆锯,叶面暗绿色,叶背粉绿色,被白色粉末,叶面沿中脉疏有柔毛或近无毛,叶背有锈色柔毛。圆锥花序宽,顶生,多分枝,花序30-40厘米,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长约1 mm,花瓣倒卵形,长约1毫米,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花呈白色,花瓣状,长约1毫米;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花呈白色,密被白色微柔毛;花瓣呈椭圆形状,长约1毫米;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状。果核略扁,略扁,直径约4-5毫米,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直径3-4毫米。开花8-9月,果期10月。
作用:清热解毒,散瘀止血。
主要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咳嗽咯血、腹泻、痢疾、痔疮出血;根、叶用于跌打损伤、蛇咬伤、漆疮。
果味酸、咸、微寒,无毒。具有化脓、消骨硬、解毒、退目眩等功效。五倍子性平味,酸。收腹止血,敛肺降火,敛汗涩肠。治疗肺虚咳,多汗,水肿,泻痢,下血,脱肛,痔疾等。可用于烫伤、局部出血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