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血尿是指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虽经详细检查但找不到其他原因。对运动性血尿发生率的报道差异性较大,但在各个体育项目中,无论是有训练经验的运动员,还是刚开始训练的新手都有报道,尤其在跑、跳(如长跑、三级跳)、球类和拳击项目中较为多见,男运动员发生率较高。
一、原因及发病机制
运动性血尿的发生主要与剧烈运动有关,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肾静脉高压、RBC渗出
长时间进行跑、跳运动,易使肾脏因受震动而发生位移(下垂),这样,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成锐角或扭曲,使肾静脉回流受阻,引起肾静脉高压,而导致红细胞渗出。
2.肾缺血、缺氧
剧烈运动时,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而内脏血流量相对减少。当肾脏血流量减少时,造成肾组织缺血缺氧,因此,肾小球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红细胞渗出。
3.肾损伤
运动时,肾脏遭受剧烈的震动、挤压或打击,易引起肾毛细血管损伤而出现血尿。
4.膀胱损伤
膀胱尿液充盈不足、震动,容易造成膀胱黏膜的轻微损伤,致使红细胞渗出。
二、征象
1.运动性血尿的特点是运动后骤然出现血尿。
2.血尿严重程度与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大小有关。停止运动后,血尿迅速消失,95%患者血尿在三天内消失,最长不超过七天。
3.除血尿外,一般无尿痛、尿频、发热等其他症状与体征。
4.化验和功能检查均正常。
5.血液化验、肾功能检查、腹部X线检查及肾盂造影等检查均属正常。
三、鉴别与诊断
器质性疾病所致的血尿,其血尿程度与运动负荷无明显关系,同时伴有各种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浮肿、发热、脓尿等。
四、处理
1.对肉眼血尿者,应立刻停止训练;镜下血尿者,可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减少跑跳动作,加强医务监督,定期验尿。
2.药物治疗:服用维生素K、维生素C、安络血片或中草药(生地、党参、板蓝根、白茅根、小蓟、竹叶等) , 也可注射ATP、维生素B 2。
3.器质性疾病和外伤所致的血尿,应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一般不能进行正常训练。
五、预防
1.遵循循序渐进训练原则,避免骤然加大负荷量和训练强度,做好全身和腰部的充分准备活动。
2.保证运动员在剧烈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适当补充水分。
3.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好运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