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功效】
黑砂糖,具有补脾暖中、活血祛淤的作用。
在临床上,传统中医经常使用黑砂糖主治心热口干、烫伤、烧伤、痢疾、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分娩腹痛等病症。
【用法】
内服,煎汤,或沸水溶化;外用,化水涂或研成细末敷,涂敷于患处。
【食用禁忌】
第一,黑砂糖忌长期存放后食用。这是因为:一是黑砂糖中的糖蜜及水分和杂质含量均高,在存放过程中,极容易受乳酸菌的侵害,特别是在气温升高或受潮时,乳酸菌繁殖更快;二是黑砂糖中侵人乳酸菌后,蔗糖成分逐渐分解成葡萄糖和乳精,然后转化成乳酸及有机酸,使黑砂糖的甜度降低并带有酸味,影响食用效果。所以,黑沙糖忌长期存放后食用。
第二,忌过多食用黑砂糖。这是因为:一是砂糖属酸性物质,人体的内环境呈弱碱性,大量食用糖,会使体液变成中性或弱酸性,从而加速细胞老化,头发变黄变白、性格暴躁。二是砂糖食用后,还可消耗体内的钙,引起骨骼脱钙,骨质疏松,可增高血脂,促使动脉硬化。三是吃砂糖过多,还可引起糖尿病、肥胖病、龋齿等疾病。所以,忌过多食用黑砂糖。
第三,服用磺胺类药物和碳酸氢钠时,忌食用黑砂糖。这是因为:砂糖类可使磺胺类药物在泌尿系统形成结晶,食用以后,损害肾脏,降低碳酸氢钠的药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服用磺胺类药物和碳酸氢钠时,忌食用黑砂糖。
第四,服用退热净时,忌食用黑砂糖。这是因为:药理研究认为,退热净与糖相结合后,可形成复合体,减少初期的吸收速度,影响药物的疗效,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服用退热净时,忌食用黑砂糖。
第五,痰火内盛者忌食用黑砂糖。这是因为:传统中医学认为,黑砂糖味甘,能生津助湿,温可助热,痰火内盛者食用必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痰火内盛者忌食用黑砂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