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概括而成,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可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并与形体诸窍、情志活动密切联系,形成中医独特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藏象学说认为,心五行属火,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小肠相表里,心的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神志清楚,思维灵敏,语言流畅,舌体红活荣润,脉象和缓有力;反之,则出现血脉、神志、舌脉等方面的病理表现。肺,五行属金,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朝百脉,主治节,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与大肠相表里,肺的功能正常,则呼吸匀息,嗅觉灵敏,语言响亮,皮毛光泽,卫外能力强;反之,则呼吸不利,鼻塞流涕,咳嗽或咳痰,声音嘶哑,或水液停聚,或皮毛憔悴,易于冒等表现。脾,五行属土,主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脾的功能正常,则饮食物消化吸收和口味正常,水液代谢正常,口唇红润,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反之,则见腹胀、食少、便溏、消瘦,或水肿,或内脏下垂,或出血,或肌萎不用等病理表现。肝,五行属木,主疏泄和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与胆相表里,肝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情志舒畅,胆汁分泌正常,双目濡润,爪甲红润光泽,肢体活动正常,女子月事正常;反之,则见情志、气机、二目、爪甲等方面的异常表现。肾,五行属水,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持全身水液代谢,摄纳肺吸入之清气,开窍于耳及二阴,在体为骨,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肾功能异常,则见生长、发育和生殖障碍,水液代谢失常,二便异常,呼多吸少等表现。
中医药膳实用技术利用藏象学说进行脏腑辨证,并根据脏腑功能偏颇选择相应的药食调整或协助药物调整脏腑功能,纠正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盛衰,以恢复健康。如肝血不足之视物模糊、差明流泪等,可用猪肝菠菜汤等补肝养血以明目;胃火盛,消谷善饥,可食石膏豆腐羹以泻胃火;肺肾气虚之慢性支气管炎,可用四仁鸡子粥(白果仁、甜杏仁、核桃仁、花生仁、鸡蛋)来温补肺肾、止咳平喘等。
中医药膳“以脏补脏”的理论,是根据同气相求理论选择“血肉有情之品”的动物脏器,调补脏腑功能,强壮身体。如用动物的肝脏来养肝明目,用动物的心脏补养心血、安神定志,用动物的肾脏来补肾益精等。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羚羊角、狗阴茎、牛髓等十余种动物脏器。唐代药王孙思邈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内脏无论是组织、形态还是功能都十分相似,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观点,奠定了脏器疗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