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泥鳅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淡水鱼类,它在南方的水田中是比较多见的,也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是在泥地中生存的。泥鳅的口感十分嫩滑,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脂肪含量也比较低,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吃。那么,泥鳅吃了只有好处吗,有哪些坏处呢?下面就来看看。

吃泥鳅的好处和坏处有哪些?

吃泥鳅的好处有哪些

中医学认为,泥鳅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祛邪除湿、养肾生精、祛毒化痔、消渴利尿、保肝护肝之功能,还可治疗皮肤瘙痒、水肿、肝炎、早泄、黄疸、痔疮等症。《医学入门》中称它能补中、止泻。《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化痔都有一定药效。在日本,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人们把它当作高级营养补品。

泥鳅皮肤中分泌的黏液即所谓“泥鳅滑液”,有较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拌糖抹患处可治痛肿。泥鳅的肉质富于营养,每100克含蛋白质9.6克,远比一般的鱼、肉类高。泥鳅含人体所需氨基酸和赖氨酸等较高,还含有大量维生素,其维生素B1的含量比鲫鱼、黄鱼、虾类高3-4倍,维生素A、维生素C含量也较其它鱼类为高。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很少,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贫血、肝炎病人等多食有益。

改善贫血

泥鳅中含铁量多,对贫血等疾病有很好的辅助疗效。

补肾牡阳,恢复元气

中医认为,泥鳅是著名的食疗补品,尤其适于男性,对阳瘘、早泄有显著疗效。且补而能清,诸病不忌,是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上好辅助治疗佳品。

滋阴止渴、清热祛湿

泥鳅煮食能滋阴止渴,清热祛湿。凡热耗阴湿之口渴不解,或湿热蕴蒸之黄疸、消渴、小便不利,均可做辅助食疗品。坚持食用5-6天,便觉精力充沛。

辅助治疗急、慢性肝炎

泥鳅粉对促使黄疸消退及转氨酶下降,比较明显,尤以急性肝炎更为显著。对肝功能及其他项目的恢复也有显著疗效。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泥鳅肉中含脂肪较少,胆固醇更少,并且含有一种类似甘碳戍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这是抵抗人体血管硬化的重要物质,可有效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有益于心血管

泥鳅所含脂肪成分较低,而且胆固醇更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非常有利于人体抗血管衰老,故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泥鳅具有很好的进补和食疗功用,一般的人群都可以食用。泥鳅经过春天的养育,到了夏令初秋的天热时节,肉质最为肥美,并有重要的保健食疗功效,故民间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之说。

泥鳅的坏处:搭配禁忌

泥鳅+黄瓜:抑制消化和吸收

泥鳅与黄瓜一同食用,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二者不宜搭配同食。

泥鳅+蟹:引起中毒

泥鳅性温补;而蟹药性冷利,二者功能相反,若同时食用会引起中毒现象。

泥鳅+狗肉:导致阴虚火盛

泥鳅有补中益气、祛除湿邪、解酒等作用。但不宜与狗肉同食,否则易导致阴虚火盛。

泥鳅+茼蒿:影响消化吸收

泥鳅不宜与苘蒿一同食用,若二者一同食用会降低营养价值,且影响消化吸收,对健康不利。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