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这是一种宫颈癌病变,应该做进一步的检查,宫颈癌上皮内病变的表现比较多,比如说原位癌不典型增生等等。需要进一步检查和确诊,如果真的属于病变的情况,应该及时通过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要加强恢复,另外平时要做好复查工作。

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一)原位癌

1886 年,John Williams 指出在宫颈浸润癌旁存在非浸润性病变;

1900 年,Cullen 认识到这种上皮内病变组织学上与浸润癌相似;

20 世纪 30 年代,Schottlander 和 Kermauner 第一次引入了“原位癌”的概念;

(二)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1956 年,Reagan 引入了“不典型增生”的概念,用以描述在宫颈病变普查中发现的介于正常鳞状上皮和原位癌之间的病变,同时,将不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认为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病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时认为,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二者是不同性质的病变:重度不典型增生是可以恢复的,原位癌则不能。在多数医院,对诊断不典型增生的病人不做处理、仅随访、或根据其他临床资料采取治疗措施,而诊断原位癌者则通常需切除子宫(与如今的治疗方案不同!)。

(三)宫颈上皮内瘤变

20 世纪 60 年代的研究发现,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病变的细胞在生物学性质上并无差别,均为单克隆性增生,存在细胞核 DNA 的异倍体,因此 Richart 引入了 CIN 的概念。

CIN 仍将宫颈鳞状上皮病变分为三级,CIN I 和 II 分别对应原来的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CIN III 则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CIN 分级认为,从 CIN I 到 III 是病因学和生物学性质相同、程度不同的一类病变,它解决了区分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重复性不好的问题,认为凡是诊断为 CIN 者,均有发展为癌的风险,尽管有个体差异。而恰当的治疗则能阻止癌的发生。

(四)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