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汗是很多产妇们在刚生完孩子以后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发生后只要是病情症状不严重的产妇们都不需要去做特别的治疗手段,只要是进行身体调养就可以让产褥汗的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还有就是每天都需要喝足够量的水,必须要出汗量足够的情况下才可以排出来毒素,避免毒素堆积。
妇女妊娠后,为了供胎儿之需,不但营养需要增加,血容量也要增加,到足月后,母体的组织间液也增加。其中包括体内液体的增加:平均血液可增加1000~1500ml,组织间液可增加1500ml。分娩后,母体的新陈代谢下降,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水分,于是身体要进行自我调节,向体外排出一部分水分。
一般说来,向体外排出水分有三种途径:呼吸,大小便,出汗。 因此,有的新产妇在分娩后的2-3天内,即使是卧床休息,出的汗也多。这种产后出汗在医学上称为“产褥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并不是因为“虚”,它与久病、重病:危证的出汗不一样,不是身体虚弱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出汗,不需要特殊治疗。
但是由于产妇在分娩时出血过多,分娩后身心疲劳,体质有所下降,而在出汗时,毛孔往往是开放,容易招致风寒侵袭,发生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故产后出汗多时,应注意避免受凉,勤换衣服。在换衣服前应用干毛巾擦去身上的汗液,使皮肤保持干燥。 另外要补充一些温开水或稀粥,以补充水分。
轻者会阴、阴道、宫颈伤口感染,会阴裂伤或侧切口感染,局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不能坐,压痛明显,拆线后伤口裂开,表面覆盖坏死组织。如果细菌由胎盘剥离面侵入,则可扩展到整个子宫内膜和肌层引起炎症。大量细菌向外扩散,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输卵管炎、腹膜炎、血栓性静脉炎、脓毒血症或败血症等。
多数产妇在分娩48小时后开始发烧,伴有下腹隐痛,恶露混浊并有恶臭味,恶露量多;单纯性子宫肌炎恶露大多无臭味,量少,子宫大而软,有压痛。当蔓延至子宫邻近组织时,患者可有发烧、腹痛加重,宫旁一侧或双侧增厚有触痛;发展为腹膜炎或败血症者,可出现寒战、高烧、脉快、腹胀、全腹剧烈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如细菌毒力强而机体抵抗力低,可发生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