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症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盆腔炎有急性盆腔炎和盆腔炎性后遗症之分。西医统称为“盆腔炎”,主要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脓肿或囊肿、盆腔腹膜炎等。中医急性盆腔炎分为热毒炽盛证及湿热瘀结证,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祛湿化瘀为辅。外治法常用方法有灌肠、外敷、穴位注射、针灸等疗法。那么盆腔炎艾灸能治好吗?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盆腔炎艾灸哪个部位穴位 效果与注意事项。
艾灸疗法
1.适应证盆腔炎性后遗症寒湿凝滞型。
2.操作方法
(1)艾条灸:主穴关元、腰阳关、子宫、中极、归来、三阴交、血海。配穴:湿热蕴结加阴陵泉,气滞血瘀加太冲、膈俞,寒湿凝滞加肾俞。右手持艾条(温灸纯艾条,每支20~25g)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cm,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至微有热痛感为度。选取上述穴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4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2)隔姜灸:主穴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将鲜生姜切成薄片,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的穴位上,用大艾炷放在姜片上施灸。当患者感觉皮肤灼热疼痛时,即移走姜片,用镊子把剩余的艾炷夹入放水的碗中,然后再把原姜片置于原穴位上,再灸第2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3.疗法特点利用艾条或艾炷燃烧的热力,加速血液循环,将药物的效力传导到穴位的皮肤及深部组织,直接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状态,最终达到止痛消炎的目的。隔姜灸利用生姜辛温走窜之力与艾灸之热互助,使姜的辛温走窜之力增强,也使灸的温补驱寒行气血之力尤强,二者相得益彰,共奏温通经络之效。
4.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时不宜艾灸。高热、身体红肿病人不宜艾灸。
(2)经期停用。
(3)室温要适宜,身体暴露部位应注意保暖。
(4)防止艾火烧伤衣物或皮肤。
5.临床应用
彭雪梅等将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结果:临床观察和半年后随访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艾灸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且方便易行,易于被患者接受。
吕玲娜选择84例符合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中药,治疗组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采用隔姜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2%,对照组总有效率5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隔姜灸结合中药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中药治疗。
戴美萍将16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为观察组84例和对照组8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加艾灸治疗。治疗1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71.6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内服加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显著。
叶赞等将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麦粒灸组、中成药组(妇科千金片),每组40例。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麦粒灸组有效率为92.5%,中成药组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麦粒灸可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