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瘤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表现为上皮组织高度增生,形成乳头团块,这种结缔组织通常发生在鼻腔、外耳道、乳腺等部位。
1.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常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之一。多为单侧病变,双侧少见。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瘤体常见于鼻腔,累及鼻腔外侧壁多见,其次为上颌窦和筛窦,较少累及蝶窦、前额窦和鼻中隔。大多数内翻性乳头状瘤只有一个原发部位。后期累及多个部位,常难以分辨原发部位。
病人常表现为鼻塞及鼻内肿块,可伴有流涕,有时带血,也可有头面疼痛和嗅觉异常等;肿瘤扩大或累及部位不同,相应的症状和体征也会出现。肿瘤外观呈乳头样,表面颗粒状不光滑,颜色粉红,质较硬,触之易出血,病变可来源于鼻窦黏膜,并向前脱出至鼻腔,向后延伸至鼻咽及口咽部。
2.外耳道乳头状瘤
外耳道乳头状瘤多发生在外耳道的外耳道皮肤,是外耳道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它的鳞状细胞或基底细胞长期受到刺激后增生。
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充盈外耳道时有阻塞感、痒感或听力减退。常常挖耳出血或挖出“肉块”样物者。并发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在外耳道中,可以看到有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表面粗糙不平,带蒂或无蒂的褐色黄色肿物,触之较硬,多数为基底广泛。感染可充血肿胀,呈肉芽状。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的人会出现黑色,可以部分自然脱落。快速增生可侵犯中耳和乳突。
3.咽部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以男性为主,多为单发。
肿瘤以腭弓、扁桃体、软腭缘、悬雍垂为主,其次见于软腭后背、下咽后壁、杓会厌襞等部位。大多数肿瘤表面呈砂粒状、带蒂小蘑菇状,也有无蒂可移动的扁平、桑葚状,呈淡红色或灰色,质较软,瘤体多有几毫米大小,可达数厘米。大部分病人无自觉症状,或在咽部检查时发现,少数可有咽干、痒、异物感等,较大者可有吞咽、呼吸不适或障碍。大多数为单发,但在小儿可呈弥漫性、多发性。
4.食管乳头状瘤
食管乳头状瘤是类似鳞状上皮的息肉的良性肿瘤。男性和女性都有发病的可能,发病率为0.01%~0.05%。发病主要是中老年人。
该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上腹部症状以胸骨后痛、吞咽困难、胃灼热感等为主,还伴有便血、缺铁性贫血。呕吐为主要症状者较少,病人常在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部疾病。
5.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发生于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产后妇女,主要发生在40~50岁之间,是临床上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
病人乳头出现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溢液,溢液可持续或间断性。有的病人在挤压乳腺时流出溢液,也有一些病人在自己的内衣或乳罩上发现溢出的液体。个体病人可有疼痛或有炎症表现。因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瘤体小,多数情况下临床查体无法摸到肿块。部分中心型乳头状瘤可在乳晕附近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肿块,质地较软,轻压肿块时可引出溢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