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能使用安定类药物吗
二、老年人失眠宜依据自身特点用药
老年人能使用安定类药物吗许多受到睡眠障碍困扰的老年人,没有意识到就医的必要性,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滥用安定类药品。其实根据失眠症状的不同,用药类型、剂量和时间都有所不同。例如,对入睡困难者,会开一些短效药物;对易早醒者会开长效型药物;而对于醒后再难入睡者则会用中效型药物。另外,不同药物的用药时间、剂量也是不同的。许多老人看到药效不明显时,又会自作主张加大剂量,如此恶性循环会造成相当大的不良反应。还有一部分老人存在“睡眠感缺失”的问题。他们本来睡着了,但是醒来之后却一口咬定自己根本没睡。这类老人若长期自行滥用安定类药物,就会造成过度镇静、肌肉松弛、长期用药成瘾等严重后果。
安定类药物是临床上的常用药,具有稳定情绪、减少焦虑紧张状态、改善睡眠等作用。对老年人常见的情绪烦躁、失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等均有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其他药物少,易被老年患者接受。但安眠药的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往往易被用安定类药物治疗失眠的老年人所忽视。
人们都知道,老年人肝脏的代谢率降低,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因此,药物的蓄积现象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其他年龄组服用不会发生问题的剂量,但在老年人就可能出现问题,安定类药物也是如此。那种认为安定类药用于催眠的剂量小,服药次数少,很难产生不良反应的看法是不全面的。老年人在失眠时,应先排除影响睡眠的障碍,如疾病、环境等因素。如必须服用安定类药物催眠,开始剂量应为成人量的1/3。如连续使用正常人用量,会很快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随之便出现耐药性,患者会要求不断增加用药剂量,这就可能发生和加重慢性中毒。
安定类药物对大脑皮质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精神错乱和抑郁。体内蓄积的安定类药物,所产生的慢性中毒对老年人危害更大,其所造成的定向力障碍、一定程度的抑郁状态或激动及步态失常等药物不良反应,往往被误认为是年迈的自然现象。服用西咪替丁治疗溃疡病的老年患者,如同时服用安定类药物,会使安眠药的血药浓度增高,因此应适当减少安定类药物的服用量。安定类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可使患者记忆力在短时间内明显减退,使老年人不思饮食、思睡,以致营养不良。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需停药时,可能会再现呕吐、肌肉抽动、失眠、动作失调等戒断症状,所以应逐步减量。
老年人失眠宜依据自身特点用药(1)个体化给药是原则:失眠发生后,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安眠药上,认为一片药就可以让自己睡得又舒服又踏实。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念。安眠药是一类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镇静药和安眠药之间并无明显界限,很多药物小剂量时表现为镇静作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轻度抑制,使患者由兴奋、激动和躁动转为安静。随着剂量的加大,则引起近似生理的睡眠。
老年人使用安眠药的一般原则是: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时间,做到个体化给药。使用大剂量安眠药可损害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和心理反应,增加意外伤害的危险;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药物疗效减退,并产生依赖性,一般以不超过4周为宜。目前,主张在服用安眠药之前,需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相关检查,确定失眠类型,选择最恰当的药物。
(2)慎用长效安定类药:临床最常用的安眠药是安定类和新型安眠药。在安定类药物中,大部分药物的药名以“西泮”或“唑仑”结尾,如大家熟知的地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这类药物的作用原理类似,在体内能停留较长的时间,属于长效安定类。
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长效安定类药物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老年人服药后发生嗜睡、轻微头痛、乏力、运动失调的危险性比青年人更高,再加上老年人平衡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因此,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选地西泮、氟西泮、氯西泮、氯硝西泮(老年人对本药异常敏感)和氯氮革等长效安定类药物。
因此,老年人应该根据个人的自身特点用药,除此之外,还应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借助调理型的食疗,如牛奶、大枣、莲子、百合等,对改善睡眠质量是十分重要的。